- A+
塞利諾塔斯大橋(SelinountasBridge)建于1960年,屬于希臘A8國道的一部分,是通向伯羅奔尼撒的1條主路,已被升級為高速公路。
該橋為雙幅簡支現澆預應力“工”字形梁橋,每跨內設5片梁,橋面板為現澆混凝土橋面板。單幅橋面寬12.4 m,跨徑組成為(47+48.5+47)?m。全橋共設置了60個板式橡膠支座,支點附近梁跨間采用濕接縫連接。對橋梁狀況的初步檢查發現,既有支座出現了開裂、脫空等病害,經評估需要進行更換。
更換方案為將既有板式橡膠支座更換為摩擦擺隔震支座,其尺寸為610 mm×610 mm,高160 mm,位移能力為±343 mm,可以承載的最大軸向荷載為4 910 kN。摩擦擺支座主要由上下支座板和1個鉸接滑塊組成,鉸接滑塊與滑動面有相同的曲率半徑,可與滑動面完全貼合并使上支座板在支座滑動時始終保持水平。支座的上、下支撐鋼板的表面開有凹槽,在凹槽內填充高粘結性環氧樹脂砂漿,將上部結構、支座和下部蓋梁連為一體。
為了減小結構自重,進行了交通管制,拆除了瀝青路面、欄桿和路障,切除清理了伸縮縫。在頂升之前,對頂升區域發現的裂縫和空隙注入環氧樹脂,在橫梁連接部位粘貼薄玻璃纖維布,提高橫梁與“工”字梁的連接強度,避免因為頂升不同步產生過度受拉而引起的剪力破壞。
頂升系統由16個起重能力為250 t的液壓千斤頂組成。千斤頂靠近主梁梁體布置,每道橫梁下方布置2個千斤頂,實現同步頂升。支點處布置有臨時支撐,在完成一次頂升和起落的過程中承載結構自重。為了控制千斤頂的壓力,在每個頂升位置處平行布置千斤頂。每跨的總頂升高度為230~250 mm,每次頂升40~45 mm,共需頂升5次。另外,在每道橫梁下方都安裝有激光距離測量儀器,精確控制頂升過程,并采用附加裝置控制橫向位移。
上部結構與摩擦擺支座之間的空隙采用高強環氧膠填充。在上部結構的全部重量落在新支座上之前,留夠充足的時間讓環氧膠凝固。上部結構的下放行程需要進行嚴格控制,減少“工”字梁之間的相對高度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