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樂山市五通橋區5月25日6時14分發生2.9級地震

  • A+
所屬分類:震情速遞

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北京時間2022年5月25日6時14分在四川樂山市五通橋區(北緯29.44度,東經103.74度)發生2.9級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

五通橋區,隸屬四川省樂山市。位于四川省西南部, 岷江中游。總面積473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五通橋區下轄8鎮。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五通橋區常住人口237933人。

秦惠文王后元十四年(前312年),置南安縣。1985年,五通橋區改屬樂山市。

2020年,五通橋區地區生產總值231億元,增長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2%。

帝嚳至周朝,區境屬蜀國轄地。

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秦滅蜀。后元十四年(前312年),置南安縣。后元十五年(前311年),設蜀郡,區境隸蜀郡南安縣地。

漢初,區境為南安縣侯國屬地。建元六年(前135),割蜀郡、廣漢郡,置犍為郡,區境隸犍為郡南安縣。王莽“新朝"(9一23年),犍為郡改為西順郡,區境為西順郡南安縣地。東漢,西順郡復名犍為郡。至蜀漢,區境隸犍為郡南安縣。

晉,置犍為郡,領南安等五縣。至劉宋、南齊,區境為犍為郡南安縣地

梁大同十年(544),廢犍為郡,置戎州,領郡轄縣。至西魏,區境隸戎州六同郡僰道縣,北周保定三年(563),區境被戎州、嘉州、陵州三州分割,隸嘉州平羌郡平羌縣、戎州沉犀郡武陽縣、陵州懷仁都蒲縣。

隋開皇三年(583),置戎州,廢沉犀郡,改武陽縣為犍為縣,區境西南部隸戎州犍為縣。四年,嘉州平羌縣移入區境。區境東北部隸嘉州平羌縣。開皇十一年(591),平羌縣遷出區境,改置大牢鎮,開皇十三年(593年),升為大牢縣,區境東北部隸資州大牢縣。大業十一年(615),析置玉津縣,區境西北部隸眉山郡玉津縣,東北部隸資陽郡大牢縣,西南部隸戎州犍為縣。

唐,區境東北部隸榮州大牢縣,西北部隸嘉州玉津縣,西南部隸嘉州犍為縣。貞觀元年(627),分大牢縣地析置旭川縣(今榮縣)。景龍二年(708),省云(榮)州、羅水、云川、胡連三縣,并入大牢縣。天寶元年(742),改大牢縣為應靈縣。

五代,前蜀、后蜀仍循唐制,區境隸屬未改變。

宋乾德四年(966),改玉津縣為玉津鎮,并入鍵為縣。區境西南和西北部隸嘉州犍為縣,東北部隸榮州應靈縣。慶元二年(1196),改嘉州為嘉定府,改榮州為紹熙府。寶祐后,廢榮州。

元至大四年(1311),廢應靈縣入犍為縣。隸四川行中書省嘉定府路。

明,嘉定州在五通橋設四望溪口巡檢司。

清初,設鹽捕通判,康熙十二年(1673),升嘉定州為嘉定府至清末。

民國2年(1913年),區境隸上川南道犍為縣。民國3年(1914年),改上川南道為建昌道。民國24年(1935),犍為縣隸四川省第五行政督察區,區境為犍為第四區。民國25年,區境調整為第四區(五通片)、第五區(西壩片)。31年,改第五區為第七區(西壩片)。民國37年,改第七區為第三區(西壩片),五通片仍為第四區。民國38年,第四區改為指導區。

1949年12月,區境獲解放。成立五通橋軍管分會,隸于中國人民解放軍樂山軍事管制委員會,并受犍為縣的領導。

1950年,犍為縣屬川南行政區樂山專區,五通片為犍為縣第四區,西壩片為犍為縣第五區。8月,第四區劃為第七(馬踏區)、第八兩區,五通片為第八區,西壩片為第九區,

1951年,以犍為縣第八區建制,成立五通橋市,隸川南行政區樂山專區。

1952年8月,犍為縣第九區(西壩片)劃歸五通橋市管轄,為五通橋市第六區。

1953年,撤銷4個行政區建立四川省,五通橋市屬四川省樂山專區,

1954年,五通橋市第六區(西壩片)劃歸樂山縣,為樂山縣第十區,

1959年,撤銷五通橋市,并入樂山縣,為樂山縣五通橋區

1962年,恢復五通橋市,直隸樂山專區。

1964年,改五通橋市為五通橋區,為樂山專區直轄區。

1978年,五通橋區與樂山縣合井,成立樂山市(縣級),為樂山地區樂山市五通橋區。

1985年,撤銷樂山地區、樂山市,設立地級樂山市,五通橋區改屬樂山市。?[4]

大家都在看:

國為減隔震招商
kdmin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