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唐山(抗震紀念碑)——百折不撓的抗震精神豐碑
燕趙都市報記者張匯 文
燕趙都市報攝影記者 陳潔 圖
1986年,唐山大地震震后十年。為了緬懷在地震中消逝的靈魂,紀念為災后重建做出貢獻的英雄,唐山市政府決定修建一座抗震紀念碑,面向全國征集碑文。
唐山師范學院中文系教師戴連地奮筆疾書:“二十四萬城鄉居民歿于瓦礫,十六萬多人頓成傷殘,七千多家庭斷門決煙……”。這個年輕的詩人,在地震中失去了妹妹,震后撫育著3名孤兒,照顧小家,努力工作,他的生活,是普通唐山人的縮影。胸中的悲愴,化作筆下萬鈞:“民眾匍匐互救,以沫相濡,譜成一章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先人后己、公而忘私之共產主義壯曲悲歌。……全國火速救援……四面八方捐物贈款……唐山人民安然度過缺糧斷水之絕境……”這篇白文相間的文章,幾經修改,就鐫刻在今日的紀念碑上。
從曠世劫難,到涅槃重生,這座城積蓄了太復雜的情愫——她確實需要一個情感的載體。
1986年7月28日,一座傾注了悲憤和感激、執著和不屈的抗震紀念碑拔地而起。
在今日唐山城的主干道——新華道與建設路交口,是開闊的唐山抗震紀念碑廣場,地面鋪著青灰色石料,帶著歷史的厚重感。沿著象征“7.28”的四段七級石階拾級而上,抗震紀念碑傲然挺立。紀念碑由主碑和副碑組成。主碑高33米,4根獨立的梯形立柱猶如巨手指向蒼穹,象征著抗震精神的崇高和不朽;碑身四周高1.5米處,莊重的四面八塊浮雕,銘記著地震劫難和唐山人民重建家園的英雄業績。碑身8.5米處,鑲嵌著胡耀邦題寫的“唐山抗震紀念碑”七個金光大字。副碑位于主碑北側33.5米處,黑色的花崗巖堆砌成廢墟狀,鐫刻著戴連地等人起草的碑文,至今讀來仍蕩氣回腸,感人至深。
震后十年,與紀念碑同時屹立的還有唐山新城。“猝臨大難,頑強求生;面對廢墟,不屈不撓。”唐山人,未渝回天之志,“震后十天,鐵路通車;未及一月,學校相繼開學,工廠復產,商店開業;災民無一凍餒;災后瘟疫未萌。”
1986年7月28日,唐山正式宣告重建基本結束。城市建設、商業、科教文衛等各方面水平都大大超過了震前。速度之快,令世界感佩。1990年,聯合國授予唐山“人居榮譽獎”,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獲此殊榮。
豐碑無言,從站立在唐山大地的那一刻起,它就成為“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的代言,成為這座城市無可爭議的地標。
十年重建,僅是一個起點。又經十年振興,十年快速發展,唐山多年領跑河北經濟,GDP高居全省之冠,躋身全國3000億俱樂部。“煤炭王國,鋼鐵之城,北方瓷都,”而今又邁向海洋,曹妃甸臨海大港,唐山灣四點一帶的開發,讓唐山崛起為濱海新城,成為環渤海經濟圈的耀眼明珠,實現了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在城市的中央,化地震塌陷區為中央生態公園的神奇南湖,開創著唐山生態之城的美景。
這個曾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獨占5個第一(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第一臺蒸汽機車、第一座成功的機械化礦井、第一件衛生陶瓷、第一桶機制水泥和近代最早的股份制企業——開灤煤礦)的城市,續寫著當代的新輝煌。
三個十年,唐山巨變。一個城市的生命就是她的人民的生命。人民有多頑強,城市便有多頑強。抗震精神是唐山的城市之魂,它的內力造就了今日鳳凰涅槃,振翅高飛的奇跡。
唐山抗震紀念碑見證著腳下這座城市的變遷,它成為唐山人憑吊罹難同胞、緬懷抗震英烈的場所,也是紀念祖國生日、張揚理想信念的集會之地。地震20周年和30周年之際,江澤民、胡錦濤分別代表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和中央軍委向她敬獻了花籃。
震后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在紀念碑前讀懂了前輩,學會了感恩,體悟著一個城市對于那場災難的理解。有確切記載的是,從1990年,唐山開始對外捐助。地震30年,感恩之旅涌動全城,數不清的人們前往各地尋找當年的恩人。南方雪災,13個玉田農民兄弟自發上路。汶川地震,官方捐款、民間救援,唐山最多……
平日里,唐山人喜歡到紀念碑下遛彎、休閑、談戀愛、逗孩子,人們和這座紀念碑是那么切近。而那份情感,已融進了他們的血液,歷久彌新。
矗立在城市中央的抗震紀念碑,永遠是唐山戰天斗地的精神圖騰,是一方人民不可折服的性格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