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合肥也在地震上,這句話肯定不是胡說。
在聊合肥之前,先向今天下午在四川雅安市蘆山縣6.1級地震中遇難的同胞默哀,本人曾在四川求學幾年,對這個地方充滿感情,聽聞這個消息心頭也是一顫,在六一兒童節(jié)這樣一個日子,遭此天災,實在令人唏噓無奈。
在讀中學的時候,地理老師給我講了世界三大地震帶,估計學過的同學都有印象,分別是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海嶺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其中歐亞地震帶又叫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四川就處在這個地震帶上,這個震區(qū)是我國最大的一個地震區(qū),也是地震活動最強烈、大地震頻繁發(fā)生的地區(qū),據(jù)有記載以來,7級以上地震就發(fā)生了近90次。
說完這三個主要地震帶,地理老師又和我們說了一個課本上沒說的地震帶,也是主要在我們中東部地區(qū)的區(qū)域型地震帶,叫做郯(tan)廬地震帶,也叫郯廬斷裂帶,當時聽這個名字也挺新奇,后面自己又了解一部分,也算有些印象。
郯廬斷裂帶
郯是指山東臨沂市的郯城縣,廬指的就是合肥市的廬江縣,但這條地震帶(斷裂帶)的范圍可不只有郯城縣到廬江縣之間那么簡單,斷裂帶的范圍非常廣,主要泛指北起黑龍江,南止長江邊,總體上呈北東走向,縱貫中國大陸東部的巨型渠斷裂。這條巨型渠斷裂,1959年,以郯城至廬江深斷裂帶進行了狹義命名。
郯廬地震帶根據(jù)區(qū)域和構(gòu)造分不同分為了三段,分別是主要位于黑龍江吉林的伊通深斷裂、遼寧開元至山東營口濰坊的遼東濱海斷裂,以及主要位于魯蘇皖的安江山斷裂,安徽中東部或者說安徽中北部就位于這條斷裂帶上。
總結(jié)來說,郯廬地震帶雖然大震不多,也是小震不斷的,單拿南段安徽來說,2010年至今,發(fā)生在安徽5級以下的地震已有7次之多,很多都是沒有多大體感的小震。
2013年2月19日10時11分,在合肥市肥東縣梁園鎮(zhèn)(北緯31.98度,東經(jīng)117.48度)發(fā)生2.3級地震,深度6公里。
2014年3月16日20時04分,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附近(北緯32.4度,東經(jīng)117.1度)發(fā)生3.2級左右地震,震源深度7千米。
2014年4月20日16時00分,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北緯31.4度,東經(jīng)116.1度)發(fā)生4.3級左右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2015年5月17日10時11分,安徽省天長市仁和鎮(zhèn)(北緯32.6度,東經(jīng)119.1度)發(fā)生3.0級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
2015年5月20日04時24分,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qū)(北緯31.7度,東經(jīng)116.6度)發(fā)生3.3級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全市震感強烈。
2018年1月19日21時23分,安徽合肥市廬江縣(北緯31.17度,東經(jīng)117.30度)發(fā)生2.5級左右地震,震源深度7千米。
2020年2月4日14時01分,安徽合肥市肥東縣(北緯31.93度,東經(jīng)117.64度)發(fā)生2.9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安徽地形區(qū)別大致其實很明顯,即皖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區(qū),合肥雖然地處江淮丘陵,但從宏觀來看,合肥處于一個盆地之中,即合肥盆地,雖然這個地理名詞不多見,但從地理構(gòu)造來說確實存在的,而盆地地形多是斷裂下陷形成的,盆地邊緣地殼運動頻繁,所以相對來說容易發(fā)生地震,在盆地邊緣的地殼運動自然會波及整個盆地。
合肥邊上巢湖的形成就是由斷層陷落形成的凹地積水而形成的湖泊,巢湖是典型的斷陷湖,所以巢湖附近有很多陷巢州的傳說。
因此當時地理老師說合肥位于一個大“漏斗”的中央,地質(zhì)構(gòu)造是很不好的,但好在位于合肥的大蜀山是一座死火山,要是活火山就有的麻煩了。
當時就有同學問:“死火山有可能會復活嗎?”
地理老師給出了肯定的答復,是有可能的,但是條件比較苛刻,概率比較低,在地質(zhì)活動非頻繁地區(qū),幾乎沒有可能。
大蜀山想要復活,也只能存在于科幻小說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