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桑田,邊疆人民震災之后重煥新生 —1988年云南瀾滄-耿馬地震33周年紀念

  • A+
所屬分類:減隔震新聞

1988年11月6日21時3分14.5秒和15分44.9秒,云南省普洱市(原思茅地區(qū))瀾滄縣(北緯22°50’、東經99°43’)和臨滄市(原臨滄地區(qū))耿馬縣(北緯23°23’、東經99°36’)相繼發(fā)生7.6級、7.2級地震,震源深度分別為13公里和8公里。此次地震為雙主震-余震型,定名為“瀾滄-耿馬7.6、7.2級地震”,宏觀震中分別位于瀾滄縣竹塘鄉(xiāng)和耿馬縣與滄源縣交界地區(qū),極震區(qū)烈度為9度,個別點達到10度。兩次強烈主震的災情疊加,致使普洱、臨滄、保山、德宏、西雙版納等5個州(市)20個縣(區(qū))299個鄉(xiāng)鎮(zhèn)516.83萬人受災,死亡748人,重傷3759人。地震造成瀾滄、耿馬、滄源等縣的交通、通訊、電力、水利等基礎設施及學校、醫(yī)院等公共建筑嚴重破壞,直接經濟損失達20.5億元。

地震發(fā)生后,黨中央、國務院及時發(fā)來慰問電,中央領導親臨地震災區(qū),慰問受災群眾,指導抗震救災,部署重建工作。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全國人民的傾力支持下,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中央部署,率領全省人民立即投入災后救援和恢復重建工作,一場救援速度快、動員范圍廣、投入力量大的抗震救災斗爭迅速展開。國家地震局從江蘇、安徽、北京等地組織了140多名專家奔赴災區(qū)各地進行監(jiān)測、分析、預報工作。云南省地震局成立前后方指揮部,組織現(xiàn)場地震監(jiān)測預報、科學考察、科普宣傳等工作。在社會各界的努力下,地震災區(qū)沒有發(fā)生饑荒,沒有暴發(fā)疫情,沒有引發(fā)社會動蕩。震后9天,災區(qū)恢復機關辦公,及時解決了交通、通訊、教學、供水、生產、臨時住房、建設、衛(wèi)生等問題,保證了恢復重建工作的有序、高效、高質量開展。至1992年,災區(qū)共完成恢復重建項目5248項,總投資10.5億元,嶄新的瀾滄縣和耿馬縣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三十年滄海桑田,中國共產黨帶領邊疆人民創(chuàng)造了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的偉大奇跡。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普洱、臨滄發(fā)揮抗震救災精神,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和開放創(chuàng)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等各方面建設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2020年,普洱市國民生產總值945.42億元,增長2.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9.7%,增速居全省第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1.3億元、增長2.9%;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23.5億元、增長7.3%;城鄉(xiāng)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2658元和12366元,分別增長3.8%和7.5%。臨滄市國民生產總值增加到821億元,人均GDP增加到3.4萬元;全年糧食產量104萬噸;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9.7%,高于全省12個百分點,增速排名全省第2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47.92億元,同比增長3.1%,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276.88億元,同比增長1%。曾經閉塞的邊疆地區(qū)如今四通八達,思茅、臨滄、瀾滄、滄源機場通航,大理-臨滄鐵路、玉溪-臨滄高速公路于2020年底提前建成開通動車,昆明-普洱的動車即將通車,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等少數(shù)民群眾實現(xiàn)了“一步千年”的歷史性跨越,生活越來越幸福,日子越過越紅火。

為銘記歷史,吸取災難教訓,提升全社會的防震減災意識,《云南省防震減災條例》明確每年的11月6日為全省防震減災宣傳日。33年來,普洱市委、市政府和臨滄市委、市政府深刻汲取瀾滄-耿馬地震經驗教訓,按照中國地震局和云南省地震局的部署和安排,立足邊疆實際,不斷加強對防震減災工作的領導,走出了具有邊疆民族特色的防震減災工作路子。

地震監(jiān)測預報工作基礎不斷夯實。面對嚴峻而復雜的震情形勢,普洱、臨滄在切實做好震情跟蹤、震情會商等重要工作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的有利條件和行業(yè)重點項目建設,加大監(jiān)測臺站建設投入,基本實現(xiàn)了“一縣一臺”的目標。國家地震烈度和速報預警工程實施后,普洱、臨滄共建成數(shù)字化基準站基本站64個,地震前兆綜合觀測站16個,GNSS連續(xù)跟蹤站7個。臨滄市建成了沿南汀河斷裂帶分布的溫泉觀測臺陣,投資2000余萬元完成云縣地震臺遷建工作,目前兩市共有160余套監(jiān)測設備開展日常監(jiān)測工作,地震監(jiān)測能力不斷提高,服務保障作用不斷增強。

地震災害綜合防范能力不斷提高。依法加強對抗震設防的監(jiān)管和指導,深入推進第五代地震動參數(shù)區(qū)劃圖的宣貫工作,結合脫貧攻堅工作,切實提高農村民居抗震設防水平。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調整優(yōu)化防震減災工作權責清單,依法加強對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的監(jiān)督和管理,從源頭提高地震災害抵御能力。持續(xù)推進減隔震技術應用,積極引導重點工程及高烈度區(qū)一般性工程使用減隔震技術。目前,普洱市減隔震技術應用面積達146萬平方米,學校、醫(yī)院等公共建筑全部使用減隔震技術,臨滄市委黨校、臨滄市人民醫(yī)院等采用了減隔震技術。普洱、臨滄兩市的農村民居C、D級危房改造全面完成,抗震設防能力得到顯著提升。普洱市建成1個國家級、2個市級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臨滄市建成市級防震減災科普館,并于2017年5月12日正式對外開放。兩市共創(chuàng)建國家級、省級、市縣級地震安全示范社區(qū)(村)64個,省級、市級、縣級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53所。臨滄市第一中學被命名為“國家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兩市抓住重要時間節(jié)點,結合少數(shù)民族眾多的特點將防震減災知識翻譯成拉祜族、傣族、佤族等少數(shù)民族語言,充分利用電視臺、廣播電臺、報紙、微信等媒體廣泛開展“七進”宣傳教育,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不斷增強,自救互救能力不斷提高。

地震應急救援體系不斷完善。扎實做好地震應急防范準備工作,地震應急預案體系不斷健全,應急救援聯(lián)動機制建設不斷深化,應急救援隊伍不斷充實,應急基礎設施不斷夯實。普洱、臨滄制定了《抗震救災指揮部聯(lián)絡員會議制度》《地震應急準備工作檢查管理實施辦法》等文件落實地震應急職責,地震“第一響應人”培訓實現(xiàn)縣、鄉(xiāng)(鎮(zhèn))、村全覆蓋,共建成應急避難場所315個,物資儲備總庫2個,物資儲備點8個,所有物資均已收儲到位,并與當?shù)爻械壬虡I(yè)機構簽訂第三方供貨協(xié)議,確保國家需要時調得動、用得上。

瀾滄-耿馬地震已過去33年,滔滔的瀾滄江見證著邊疆各族人民群眾團結一致從震殤走向輝煌的奮斗歷程。面對“疫情+震情”的雙重壓力,只有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和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重要論述,以及給滄源縣邊境村老支書們的重要回信精神,以“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圣國土”為主線,將防震減災工作主動融入云南“三個示范區(qū)”建設,不斷增強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斷筑牢地震安全防線,才能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風險,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邊疆的高質量發(fā)展提供最有效的地震安全保障服務。

國為減隔震招商
kdmin

發(fā)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