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墊國內外發展怎么樣?

  • A+
所屬分類:減隔震百科

建筑隔震墊是將原來建筑的基礎樁打斷,放上隔震墊,將原有的固性基礎變為柔性基礎,是一項加固的新技術

世界隔震技術發展的第三個里程碑——隔震技術的發現,周福霖結緣抗震減震研究,始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現場調查受到的啟發。唐山大地震后第3天,他在被毀廢墟中發現有兩棟4層磚樓屹立未倒、僅沿地面滑動約0.4米,因為墻體下面一層柔軟的防水油毛氈讓大樓逃過一劫。“如果只給建筑做硬抗地震不行,可以讓房屋變‘柔軟’,地震的時候讓房屋柔性的滑動。”周福霖從滑動的房屋中找到靈感。隨后出國留學的他,在1982年與導師一起做了一個隔震房屋地震震動臺模擬試驗——把安裝隔震層的四層樓房屋模型放在震動臺上,發現不隔震的房屋遇強震就被破壞,隔震的房屋卻能承受9級或更強的地震。

周福霖帶著隔震減震新技術回國,1993年,在廣東汕頭市建成我國第一棟橡膠支座的8層隔震住宅,這也是當年世界最高的隔震住宅樓。在次年臺灣海峽6.4級地震影響中,隔震樓在橡膠隔震層上緩慢搖擺,房屋結構在地震中保持彈性,沒有任何損壞,只是輕微擺動。聯合國工發組織為此在汕頭召開國際會議,向世界各國推廣了這種技術,稱之為“世界隔震技術發展的第三個里程碑”。

國內外發展

基礎隔震是近年來發展十分迅猛的建筑防震新

地基上橫豎交錯放置幾層圓木 , 在圓木上做混凝土基礎 ,然后在上面蓋房 ,以削弱地震能量向建筑物的傳遞技術 ,與傳統的抗震措施相比 ,它巧妙地避開地震的卓越周期 ,地震能量通過隔震系統的大變形被吸收 。通過大量的實驗研究和實際工程應用情況看 ,采用基礎隔震技術后 , 一般可降低地震反應的 80 %~90 % ,而且還可在相同裂度設計基礎上通 過降低土建材料及提高層數等節省工程造價 5 %~ 20 % ,因而大受建筑界的推崇 ,被稱為是現代建筑史上的一次革命 。

1906 年 , 德國的 J acob Bechtold 也提出采用基 礎隔震技術來保障建筑物的安全 。1909 年 ,英國醫生卡蘭特倫茨 J ? 提出在基礎上與上部結構物中 A 間鋪 1 層滑石粉或云母 , 地震時建筑物在剪力作用下水平滑動 ,以達到建筑物與地震隔離的目的 。 這幾種隔震方案均是在地震工程學尚未出現。

大家都在看:

國為減隔震招商
kdmin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