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為古建“添底”,給地鐵“加蓋”……在“高性能隔震建筑系列關鍵技術與工程應用”項目的應用成果當中,不乏這樣的“神來之筆”。
1933年,在蔡元培等人的倡議下,國立中央博物院人文館在南京落成,即今天的南京博物院。在隔震技術成果的幫助下,這座八十余歲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建筑變得更加“年輕”了——憑借整體提升(3米)、隔震加固等先進技術,建筑的抗震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外觀風貌也沒有遭到損害,建筑的內部空間也擴大了,給了文保單位和參觀游客更多余裕。工程完成之后,住建部防災研究中心把南京博物院的這次加固收錄為經典案例,還選為出版叢書的封面。
在千里之外的另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北京,隔震技術成果同樣大顯身手。比起南京,北京的部分自然人文條件更加復雜:處于地震多發地區,自古以來地震頻繁;擁有全世界運行長度最多的地鐵系統;人口眾多且交通樞紐集約用地緊張。在建設高性能建筑的工程當中,隔震技術發揮了關鍵作用。在北京地鐵6號線琨御府、8號線公園悅府和16號線北安河上蓋等項目中,復雜高層隔震結構系列關鍵技術得到推廣應用,應用面積高達89萬平方米,是目前國際上總面積最大的蓋層間隔震建筑群。
除了上述地鐵上蓋隔震建筑,北京還有一項重大基礎設施工程采用了項目成果。項目第五完成單位,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提供的資料顯示,由該單位主編的《建筑隔震柔性管道》國家行業標準已經應用于北京大興機場的高性能隔震裝置。位于北京中軸線南方延長線上的大興機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單體隔震建筑,航站樓總共使用了1152套隔震裝置,采用的橡膠隔震支座,無論是體量還是單個支座的噸位都創下國內之最。
大興機場的一大特點就是可以實現不同交通工具同站換乘,航站樓的負二層供高鐵、地鐵和城際列車通行。列車的高速出入會產生較強的震動和較大的風壓,這也是我國隔震技術業已克服的困難之一。
郭彤介紹說,除了古建筑、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成果還應用于許多其他民生工程,如中小學校舍、醫院等重要建筑的隔震加固工程,以及高層隔震住宅區的建造工程,例如總面積約114萬平方米的河北燕郊天洋創新城項目,以及位于9度區近斷層(地震放大系數為1.5)的四川西昌領地項目。各類別的項目合計已有60余項,總建筑面積約336萬平方米,直接經濟效益達到15.4億元。
四川省地震局資料顯示,早在2015年,我國應用隔震技術的樓房總數就已經超過6000棟,總數占到世界一半,多于日本的5000棟,位居世界第一。震安科技工作人員表示,目前我國應用隔震技術的樓房已經超過1萬棟。
郭彤評論說,作為一種高效的結構防震手段,隔震技術有著廣闊的未來應用前景,技術人員仍在不斷開發各種性能優異的隔震裝置和拓展其應用范圍,為提高城市的防災能力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