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王敏 記者趙凱華報道 12月21日下午,天津市政府新聞辦召開《天津市防震減災“十四五”規劃》新聞發布會,會上,市政府副秘書長、市政府新聞發言人許穎悟介紹了《規劃》出臺的必要性、特色及主要內容,市地震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郭彥徽,市應急局黨委成員、副局長王勇出席發布會,并回答媒體記者的提問。
——市政府副秘書長、市政府新聞發言人許穎悟介紹了《規劃》出臺的必要性、特色及主要內容: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第一年,是“十四五”規劃編制和印發實施年,截至目前,48個市級專項規劃已印發40個,其余8個正在履行發文程序。11月12日,《天津市防震減災“十四五”規劃》獲得市政府第170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于11月18日發布實施。
一、《規劃》出臺的必要性
防震減災是國家公共安全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我國應急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大局。天津市委、市政府對防震減災工作高度重視,提出明確要求,多次召開會議安排部署地震安全防范工作。
天津市位于河北省平原地震帶和張家口-渤海地震帶的交匯部位,90%以上區域為軟土場地,極易造成沙土液化、軟土震陷等地震地質災害;1976年唐山7.8級地震,給本市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巨大破壞,也使本市成為全國唯一遭受過8度以上烈度地震破壞的特大城市。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天津市快速發展,人口、資源、財富不斷聚集,超高建筑、大型橋梁、?;髽I等更加密集,供水、供電、燃氣等生命線工程日趨復雜,地震災害鏈條越來越長,潛在風險越來越多,對防震減災的工作要求越來越高,天津市歷屆市委、市政府都組織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為今后進一步提高防震減災能力水平打下了堅實基礎。
“十四五”時期是天津市深化防震減災體制機制改革、推進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時期。此次《規劃》的出臺,是天津市健全完善“全災種、大應急”體系,推進防震減災事業高質量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和諧穩定提供科學指引和有力支撐。
二、《規劃》的特色
《規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等國家和天津市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文件,對“十四五”時期全市防震減災工作進行全面系統部署,主要突出以下六方面特色,概括為“六個堅持”:
一是堅持提升政治站位。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各項防震減災工作主動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全災種、大應急”體制改革等國家戰略和發展大局,確保使防震減災事業始終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聚焦地震預警系統建設、地震災害風險普查、地震易發區房屋加固、防震減災全域科普等領域,部署專項任務,設置專項工程,提供專項服務,全面夯實防震減災工作基礎,最大程度消除或降低災害風險,努力為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營造良好安全環境。
三是堅持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立足新發展階段,把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貫穿《規劃》編制全過程,融入新時代防震減災工作各領域,全方位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同時認真對標對表國家防震減災發展戰略以及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有效銜接本市應急管理、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等領域“十四五”專項規劃,著力構建協調聯動、共建共享的防震減災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四是堅持立足天津特色。堅持立足天津之“特”、天津之“責”,針對本市政治地位特殊、地質構造復雜、潛在風險突出等特點,圍繞雙城、雙中心城市、雙樞紐等目標任務,突出源頭防范和綜合治理,著力防范化解重大地震災害風險,全面強化京津冀聯防聯控,不斷提高全市防震減災能力,堅決筑牢首都地區安全“護城河”。
五是堅持科技創新驅動。堅持科技賦能,利用天津市打造自主創新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主要策源地契機,推進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防震減災工作深度融合,同時注重發揮國家在天津大學建設的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等前沿科技帶動引領作用,為推動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智能化提供強勁動能。
六是堅持“開門編規劃”。市地震局多次組織召開專題研討會、規劃論證會,積極征求國家發改委、應急管理部、自然資源部、中國地震局所屬相關單位以及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等高校專家學者意見,先后兩輪征求全市20余家相關部門意見,并將《規劃》起草情況向中國地震局進行報告,請中國地震局給予指導,極大地豐富了規劃內容、提升了規劃質量。
三、《規劃》的主要內容
《規劃》包括現狀與形勢、總體要求、主要任務、重點工程項目、保障措施5個部分。
現狀與形勢部分簡要回顧了“十三五”時期的主要成就,著重從5個方面分析了“十四五”時期防震減災事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傮w要求包括指導思想、規劃原則和規劃目標等三部分內容,其中規劃目標提出,到2025年,天津市初步建成監測智能、防治精細、服務精準、科技先進、管理科學的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業務體系;到2035年,基本實現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并明確了“十四五”時期4個方面、10項主要量化指標。主要任務包括8個方面,分別為:增強地震監測預報預警能力、提升地震災害風險防治水平、提升防震減災信息化水平、提供高質量精準化公共服務、提高防震減災科普教育成效、強化地震應急響應保障能力、加強防震減災社會治理體系建設和持續推進地震科技創新驅動。重點工程項目包括地震監測預報預警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地震災害風險防治現代化能力提升工程和防震減災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等3大項工程,在此基礎上,又細化為11個子項目,便于更好落實。保障措施包括加強組織領導、健全投入機制、強化隊伍建設、加強監督評估等四部分內容。
許穎悟表示:下一步,天津市將組織各區各有關單位全力做好《規劃》貫徹實施工作,確保各項任務落地落實,著力推動全市防震減災事業高質量發展,努力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堅強地震安全保障。
——市地震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郭彥徽首先介紹了“十三五”時期天津市防震減災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時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全市加快構建與“全災種、大應急”體系相適應的防震減災工作體制機制,著力防范和化解重大地震災害風險,防震減災事業發展取得了新進展,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傮w來說,主要有5個方面。
一是地震監測預報預警能力持續增強。全市改造地震監測站點255個,基本建成陸地、深井綜合和空對地的立體化綜合地震監測網絡,地震監測能力穩步提高,地震監測臺網密度全國領先。初步建成全市地震監測預警系統,具備了秒級地震預警和分鐘級烈度速報能力。聯合北京市、河北省建立京津冀震情聯合會商機制,實現了區域震情聯防聯控和快速響應,較好的把握了震情發展趨勢。
二是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能力穩步提升。累計完成9條、730千米主要隱伏斷裂探察,完成濱海新區災害風險調查國家試點項目,創建“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試點突破、項目依托”的地震災害風險防治新模式。利用遙感影像完成146萬棟、9.7億平方米房屋抗震設防能力初判,完成43項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對3394項建設工程開展地震安全監管專項檢查。
三是防震減災公共服務成效明顯。修訂《天津市防震減災條例》和《天津市地震應急預案》,強化了防震減災社會治理的法治保障。深化京津冀和部門間應急處置協調聯動機制,圓滿完成黨的十九大、第十三屆全運會等重大活動地震安全保障任務,有效處置本市及周邊地區地震突發事件。
四是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深入開展。協同推進防震減災全域科普,多形式開展防震減災科普教育活動,舉辦“防災減災日”、“唐山地震紀念日”等科普活動,打造“千場講座進社區”品牌,防震減災宣教活動的社會參與度不斷提升,公眾防震減災意識不斷提升。
五是地震科技創新深入推進。主動融入國家地震科技創新工程,組建中國地震局地震工程綜合模擬與城鄉抗震韌性重點實驗室,推動地震災害風險預警技術創新取得突破,地震綜合概率預測等新技術取得新進展,科技創新對事業發展的服務和支撐能力持續增強。
郭彥徽同時還介紹了廣大市民關注地震預警和“十四五”時期天津市地震監測預報預警的主要任務情況:
天津市作為全國地震預警先行先試6省市之一,在“十三五”期間通過“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的建設,共建成了各類地震預警監測站點203個,布設專業監測預警設備325套,安裝了60套專用地震預警信息服務終端,已構建起了從地震預警的觀測系統、數據處理系統、通訊網絡系統到信息發布系統的全鏈條技術網絡體系,實現了京津冀地區1653個預警站點的數據實時共享與分析處理,具備了向全市提供地震預警服務的能力。近日,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天津市地震預警管理辦法》,為我市地震預警系統規劃建設、地震預警信息發布與響應及其監督管理等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十四五”期間,天津市在地震監測預報預警方面的主要任務重點將圍繞以下四方面:
一是我們將進一步優化地震監測站網布局,實現“一街(鎮)一站點”的中國測震站網規劃目標;二是將廣泛運用新技術、新裝備,建設立體化綜合地震監測網絡,以增強地震信號的捕捉能力;三是建設信息化、智能化的地震業務處理平臺,有效提升地震監測預測預警業務的現代化水平;四是在地震預警方面,我們將大幅度提升地震預警服務能力。謝謝
郭彥徽最后介紹了在“十四五”期間,天津在加強地震災害風險防范提高城市韌性方面開展工作相關情況:
天津的地震災害風險存在三大特點:一是復雜的構造背景和城市超大規模使得地震災害風險不容忽視;二是?;髽I眾多和密布的生命線工程加重了地震次生災害的風險;三是天津超90%的軟土場地對地震災害具有放大效應。主要開展三方面工作:
首先,是摸清風險底數。將開展全域地震危險源精細探察,基本摸清天津地下結構底數。開展全域地震工程地質條件精細探測,全面評估場地的地震影響底數。完成地震災害風險普查和重點隱患排查,摸清全市地震災害風險底數。建立地震災害風險數據庫與常態化更新機制,搭建地震災害風險防治業務平臺,從而實現全市地震災害風險精細區劃。
其次,是開展全鏈條地震災害情景構建與應急處置能力建設?;谔旖蚣爸苓叺貐^地震構造資料、地下三維模型、房屋設施及城市運行大數據,運用巨型復雜系統理論實現全過程震害情景仿真及災害鏈分析,形成基于情景應對模式的地震應急預案,提升“全災種、大應急”下地震災害風險管理和應急備災、應急處置綜合能力。
最后,是增強城市韌性。增強城市韌性表現是多方面的,工作也是十分廣泛的。從工程技術層面,全面推進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實施,加強減隔震等抗震新技術推廣應用,拓寬重大工程結構健康監測與預警服務。從治理層面上,進一步深化防震減災體制機制改革,明確分級負責、屬地管理責任體系,不斷推進防震減災法治體系建設。從社會層面上,持續推進防震減災全域科普,加強防震減災科普場館建設,依托新媒體、云平臺形成網絡宣傳矩陣,豐富科普教育服務產品,引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不斷提升人民群眾防震減災意識和應急避險技能。
——市應急局黨委成員、副局長王勇介紹了《天津市防震減災“十四五”規劃》和《天津市應急管理“十四五”規劃》的相關情況:
首先,《天津市應急管理“十四五”規劃》和《天津市防震減災“十四五”規劃》,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防”與“救”關系上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在“平”與“戰”關系上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積極構建“全災種、大應急”工作格局,堅持底線思維、強化綜合減災、統籌抵御自然災害,建立高效科學的防治體系,提高全社會自然災害綜合防范能力。
其次,《天津市應急管理“十四五”規劃》采取了“三規合一”的方式,將應急管理、安全生產、防災減災統籌納入,其中就包含了防震減災救災工作重要內容。而且市應急局和市地震局在牽頭編制《天津市應急管理“十四五”規劃》和《天津市防震減災“十四五”規劃》過程中,進行了充分的溝通和對接,在指導思想、工作理念和目標任務上做到了協調一致。這在《天津市應急管理“十四五”規劃》中有所體現,比如應急管理“十四五”規劃的自然災害風險防治專欄中明確了“十四五”時期地震災害防治的重點任務。還有應急管理“十四五”規劃9項重點工程包括“天津市地震災害風險預警和防治能力提升工程”。可以說,兩個規劃做到了統籌謀劃、一體推動、共同實施。
最后,在《天津市防震減災“十四五”規劃》實施過程中,市應急局將認真履行綜合防災減災和抗震救災管理職責,發揮行政管理優勢,推動規劃項目實施,支持推進全市防震減災事業發展。市應急局將與市地震局一道,積極落實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關于進一步健全完善地方防震減災救災體制機制的意見》文件要求,進一步細化信息共享機制,實化工作銜接機制,建立聯合會商機制,完善協同聯動機制,共同銜接好“防”和“救”的責任鏈條,高質量推動地震災害防抗救各項工作,切實消除和防范地震災害風險隱患,不斷增強全市防震減災救災能力,為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