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層住宅框支剪力墻結構設計

  • A+
所屬分類:減隔震百科
本文結合工程實踐,對影響高層住宅框支剪力墻結構設計中的主要因素及計算與分析進行了闡述;從而為結構設計提供計算方法及設計參考。

關鍵詞: 框剪結構,抗震設計,計算方法,高層住宅

  引言

近年來,由于建筑設計和使用功能等的要求,導致很多在抗震設防區(qū)的住宅建筑在其中部附近開設了過洞或過人洞。這使得一些抗震墻無法落地,而僅靠落地剪力墻,結構總體剛度不夠,必須要設置轉(zhuǎn)換構件,通過轉(zhuǎn)換構件將上部構件的內(nèi)力傳遞到基礎和地基。也常有一部分住宅建筑由于車位、底部景觀架空通透、上部房間布局等因素, 造成了少量抗震墻無法落地。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轉(zhuǎn)換層上的不落地抗震墻占該層總抗震墻的比例很小, 一般僅在10 %左右。由于轉(zhuǎn)換層上下側移剛度基本相同,這使得它們的一些特性更加接近抗震墻結構, 我們把這種介于抗震規(guī)范所講的抗震墻結構和部分框支抗震墻結構之間的結構形式稱為局部框支抗震墻結構。這里所講的局部框支抗震墻結構除了不落地抗震墻很少以外,還具有以下特點: 框支柱的數(shù)量一般為6~8 個,最多不超過10 個。下面本文將結合實際工程對此類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進行簡單的探討,供大家參考學習。

1 工程概況

某工程項目規(guī)劃總用地為6.983hm2 , 規(guī)劃總建筑面積15.3萬㎡. (地上) 。本工程包含1~4 # 高層住宅、5 # 商業(yè)辦公樓、6 # 辦公樓及公共的地下室,總建筑面積為144 726m2其中,2 # 、3 # 十九層高層住宅工程為框支剪力墻結構,一層平面見圖1 所示。

主體結構層高62.3m,地下室2 層,層高分別為3.5m,4.7m;地上1 層為居民活動空間,高5. 4m; 2層~13層為住宅, 層高2.9m, 以上至屋頂層高均為3.0m。

該地區(qū)的基本風壓0.4N/mm2 , 抗震設防烈度7 度,場地土的特征周期0.45s , 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0. 1g , 框架抗震等級為二級,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抗震等級為二級, 其余部位為三級。結構的阻尼比為0.05 ,水平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為0.08 ,罕遇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為0.5 , 地面粗糙度為C類。計算中考慮雙向水平地震作用、扭轉(zhuǎn)耦聯(lián)影響及重力二階效應,并對結構的穩(wěn)定性進行計算。

2 結構設計中的計算和分析

2. 1 轉(zhuǎn)換體系的選取與計算

框支轉(zhuǎn)換層樓板在地震中受力變形較大, 其在整體電算中的模型選擇很關鍵。由于工程轉(zhuǎn)換梁上部層數(shù)多,地震時樓板將傳遞相當大的地震力, 其在平面內(nèi)的變形是不可忽略的。因此采用彈性板或彈性膜的計算模型較為適宜。由于彈性板的平面外剛度在整體計算中已被計入, 相當于考慮了板對梁的卸荷作用,會使梁的設計偏于不安全。在進行整體結構分析時,將轉(zhuǎn)換層樓板用彈性膜單元模擬。

2. 2 嵌固端與轉(zhuǎn)換層樓板板厚的確定

工程以±0. 000 板作為嵌固端, 既保證上部結構的地震剪力通過地下室頂板傳遞到全部地下室結構, 同時能夠保證上部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變形是以地下室為參照原點。《抗規(guī)》第6. 1. 14 條規(guī)定: 當?shù)叵率翼敯遄鳛樯喜壳豆潭瞬课粫r, 結構地上一層的側向剛度,不宜大于相關范圍地下一層側向剛度的0.5倍, 地下室在地上結構相關范圍的頂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故地下室頂板厚度取200mm,同時,為了有效地將水平地震力傳遞給剪力墻,在應力集中的樓層,將樓板厚度加大, 轉(zhuǎn)換層樓板取180mm, 與其相鄰的層也適當加厚至150mm。

考慮抗震需要, 施工圖階段時更有意提高轉(zhuǎn)換層配筋率,使單層配筋率達到0. 35 % ,以進一步提高轉(zhuǎn)換層樓板和框支大梁共同作用的能力。考慮到梁寬大于上部剪力墻的兩倍, 寬度較寬, 對邊轉(zhuǎn)換梁, 板面鋼筋不是簡單地要求伸入梁內(nèi)滿足錨固要求即可,而是要求必須貫穿梁頂截面,以確保梁內(nèi)扭矩在板上的有效傳遞。

2. 3 框支柱與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墻厚的設計

框支柱基本布置于上部剪力墻對齊的下方或就近區(qū)域, 這樣不僅能使豎向荷載的傳力途徑直接、明確, 減少轉(zhuǎn)換板的內(nèi)力, 同時, 上下抗側力結構對齊, 對于抵抗水平地震荷載作用, 改善轉(zhuǎn)換板的復雜受力情況也是大有裨益的(詳見圖1) 。

框支柱作為框支剪力墻結構體系中重要的構件, 它的安全度直接影響到整棟建筑結構的抗震性, 因而框支柱的延性和承載力成為設計的關鍵。框支柱應在計算的基礎上,通過概念設計和抗震措施(構造措施) 進行設計。調(diào)整框支柱總剪力不小于0. 30 ,框支柱的抗震等級定位一級,為了增加其延性, 軸壓比不超過0. 4 , 其最小配箍特征值比一級增加0. 02 采用,框支層剪力墻軸壓比控制在0. 6 以內(nèi),以保證剪力墻有足夠的延性,避免剪力墻的等豎向受力構件在地震中產(chǎn)生脆性破話。

抗震設計時, 剪力墻的底部加強部位包括底部塑性鉸范圍及其上部的一定范圍, 其目的是在此范圍內(nèi)采取增加構造邊緣構件箍筋和墻體橫向鋼筋等必要的抗震加強措施,避免脆性的剪切破壞,改善整個結構的抗震性能。《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 GJ3 - 2010(以下簡稱《高規(guī)》) 10.2.2 帶轉(zhuǎn)換層的高層建筑結構,其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的高度應從地下室頂板算起,宜取至轉(zhuǎn)換層以上兩層且不宜小于房屋高度的1/10。為了保證底部加強部位處剪力墻的平面外剛度和穩(wěn)定性,《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 - 2010(以下簡稱《抗規(guī)》) 及《高規(guī)》分別規(guī)定了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墻厚的取值。其中,考慮到高層建筑結構的重要性《高規(guī)》對墻厚的取值更加嚴格。針對本工程結構的特點,設計中有以下兩點特別之處:

(1) 一般情況下, 高層建筑結構底部加強部位的剪力墻厚度應按照《高規(guī)》7. 2. 2 條規(guī)定取值。但對于本工程而言,由于底部層高較大,一般剪力墻墻厚bw取380 ,但對于電梯井處剪力墻布置較多,相對的軸力較小,其截面按照上述方法取值則顯得的不是很經(jīng)濟合理。因此,針對本工程的具體設計,剪力墻截面厚度bw適當?shù)臏p少到300 ,同時嚴格按照《高規(guī)》附錄D 以下公式(1) 計算墻體的穩(wěn)定。

(2) 在保證住宅上部剪力墻強度及層間位移滿足規(guī)范的前提下, 應盡量減少上部剪力墻數(shù)量, 減薄厚度, 轉(zhuǎn)換層以下厚度加大,以減少結構上部剛度,增大下部剛度。同時, 由于轉(zhuǎn)換層上下剛度的突變對上部相鄰幾層剪力墻造成的影響, 故而除了對轉(zhuǎn)換層上相鄰數(shù)層剪力墻的水平及豎向分布筋和暗柱鋼筋予以加強外, 還在這些樓層中跨高比小于2 的剪力墻連梁內(nèi)設置交叉鋼筋以增強其耗能能力。

2. 4 轉(zhuǎn)換層上、下結構側向剛度比的確定

工程實踐中, 框支剪力墻結構體系是對結構本身來說是很不利的,為了加大底部大空間樓層的抗側剛度,使上下剛度接近,《高規(guī)》規(guī)定: 需要抗震設防時, 轉(zhuǎn)換層上下剛度比不應大于2 ,同時不應小于1。為了滿足此要求,對底部的落地芯筒及少量的落地剪力墻均予以加厚, 落地芯筒周邊墻體加厚至300mm(上部為250mm) , 少量的落地剪力墻加厚至400mm(上部為250mm) , 同時轉(zhuǎn)換層以下的混凝土強度等級定位C45(上部為C35) , 最終大部分單元剛度比均控制在1. 4 左右,只有少數(shù)單元較大,但也控制在1.8以內(nèi)。

由于高層結構中轉(zhuǎn)換層的出現(xiàn), 沿建筑物高度方向剛度會產(chǎn)生不均勻變化,因而在傳遞力的途徑中會產(chǎn)生很大的改變。如何計算轉(zhuǎn)換層上、下結構側向剛度比是帶轉(zhuǎn)換層高層建筑結構設計時必須解決的主要問題。《高規(guī)》附錄E分別規(guī)定了底部大空間層數(shù)不同,轉(zhuǎn)換層上、下結構側向剛度比的計算方法。其中轉(zhuǎn)換層上、下結構的等效側向剛度比的計算綜合考慮了豎向抗側力構件的抗剪剛度和抗彎剛度,因此更能反映帶轉(zhuǎn)換層的高層結構沿高度方向剛度變化的實際情況。轉(zhuǎn)換層上、下結構的等效側向剛度比按公式(2)計算,為了便于計算頂部位移,可以將頂部單位水平力適當放大。

結構設計時可以應用“高層建筑結構空間有限元分析與設計軟件”(SATWE) 計算轉(zhuǎn)換層上、下結構的等效側向剛度比,具體計算步驟如下:

(1) 采用PMCAD 分別按(圖2 )建立結構計算模型1、2 ;

(a) 計算模型1 - 轉(zhuǎn)換層及其下部結構 (b) 計算模型2 - 轉(zhuǎn)換層上部結構

(2) 采用SATWE 前處理程序形成風荷載數(shù)據(jù)文件WIND. SAT;

(3) 分別修改計算模型1、2 的風荷載數(shù)據(jù)文件,將頂層剛性樓板的X、Y向風荷載的X、Y軸均設置為500kN, Z軸扭轉(zhuǎn)分量設置為0 , 其余各層X、Y向風荷載的X、Y軸分量以及Z軸扭轉(zhuǎn)分量均設置為0 ;

(4) 運行SATWE中結構分析及構件內(nèi)力計算程序, 算出計算模型1、2 的頂部位移;

(5) 應用公式(2) 即可求解出轉(zhuǎn)換層上、下結構的等效側向剛度比。

通過上述方法計算得出的轉(zhuǎn)換層上、下結構的等效側向剛度比宜接近1 , 非抗震設計時不應大于2 , 抗震設計時不應大于1. 3。

γex =Δ1 H2/Δ2/ H1 = 1. 12

γey =Δ1 H2/Δ2/ H1 = 1. 18

2. 5 局部抗震設計

局部框支剪力墻結構的局部加強范圍, 對本工程來說,取框支部分所臨近兩個2~3 個開間所包圍的區(qū)域(見圖1中方框內(nèi)的部分) 。在進行框支柱、梁內(nèi)力調(diào)整時可按此調(diào)整加強部位有關剪力墻、框支柱和梁的內(nèi)力。局部框支加強范圍以外,可按剪力墻結構設計。兩者交接部分應加強連接構造, 如板邊設暗梁、梁板配筋加強等, 以保證水平剪力傳遞。

建筑專業(yè)為了立面處理的需要, 希望在建筑平面的角部開窗(見圖1 中圓形標注內(nèi)的部分) , 墻體角部在地震作用下, 是較敏感的部位, 特別當結構平面不規(guī)則時, 由于平面的扭轉(zhuǎn), 引起內(nèi)力重分布, 將使震害加劇, 使得此處的連梁分配更多的地震力,容易產(chǎn)生連梁的超筋問題。因此,需要對此處的連梁采取構造加強措施, 本工程主要采用了以下幾點:

(1) 角部開窗的墻體為無翼緣墻體,《抗規(guī)》6. 4. 1 條規(guī)定墻體厚度,當無端柱或翼墻時不宜小于層高或無支長度的1/12 ,本住宅層高2. 9m~3. 0m,故角部房間墻段厚度取250mm;

(2) 由于角部墻體無翼緣, 延性較差, 應在墻體端部設置暗柱,并適當?shù)募訌娕浣睢?/p>

(3) 為了增加墻體平面外的穩(wěn)定性, 可在每層樓板角部處附加鋼筋板帶配10Φ12mm鋼筋, 兩端各錨入暗柱內(nèi), 長度≥35d。樓層加強, 雙層雙向且均按受拉鋼筋錨固于墻內(nèi)和梁內(nèi),如圖3 所示。

3 結語

局部框支剪力墻結構雖然框支部分很少, 但對框支部分還應該符合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的, 同時又不完全符合。因此,為滿足使用功能和結構抗震設計的要求,同時使剪力墻的布置和用量較為合理, 結構設計時主要應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① 平面設計時合理布置剪力墻的位置, 使建筑結構的剛心與質(zhì)心盡量接近。

②對于框支柱上的剪力墻盡可能的減少,減薄,如果實在無法避免時, 框支柱的計算配筋要充分考慮到平面外的荷載作用及內(nèi)力的相互影響。

③對工程中出現(xiàn)轉(zhuǎn)換層一類的局部特殊結構形式時,應對結構整體計算后對局部特殊結構進行專門的有效受力分析,如對轉(zhuǎn)換層上下層剛度比進行單獨的計算。

④增強結構的抗扭能力, 在建筑物的四個角部不利于抗震的開設的轉(zhuǎn)角窗,應加強構造措施(如增設暗梁等)。

國為減隔震招商
kdmin

發(fā)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