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標準適用范圍:
本標準適用范圍為采用建筑隔震技術的建筑工程。 本標準部分主要技術內容包括以下:
(1)設防目標。廣州大學主編的《建筑隔震設計標準》(征求意見稿)的設防目標已經提至中震設計,因此云南省地方標準的設防目標、抗震驗算等如何有效執行,需要深入研究。
(2)摩擦擺支座防塵要求。目前國標和行業標準沒有針對該產品的具體要求,應補充其防塵要求,給出合理的構造措施。
(3)摩擦擺支座防拉、抗拉和限位構造措施。摩擦擺支座無抗拉能力,顧及傾覆提離等不利情形,確保建筑工程安全,有必要結合產品特點,研發新型防拉、抗拉和限位構造措施。
(4)摩擦擺支座參數等效線性化及方案選型方法。由于產品的特殊性,摩擦擺支座無所謂剪應變的概念,考慮大空間布置時,不同墩柱軸向力分布不均導致的支座處屈服力和屈服前剛度差異,應采用迭代方法計算隔震層或摩擦擺支座的等效線性化參數,并提出摩擦擺支座隔震方案選型的合理方法。
(5)優化摩擦擺支座施工流程。根據近年來隔震建筑工程施工經驗,優化施工流程,明確需要按隱蔽工程驗收和保留安裝記錄的關鍵環節;明確隔震支座下支墩應采取二次灌漿的具體方法和要求。
(6)嚴控摩擦擺支座頂板超大面積混凝土變形指標。當支座頂板混凝土結構、鋼結構面積較大、長度較長時,結構會產生較大的溫度變形和混凝土干縮變形,造成支座變形過大,產生初始應力。應根據不同地區、施工期溫差情況,明確隔震支座頂板混凝土結構、鋼結構長度超過多大時應采取設置后澆帶、分期施工等措施。明確設置后澆帶、分期施工等措施的要求和方法。
(7)增加摩擦擺支座隔震建筑工程安全監測的內容。為保證重要隔震建筑施工期和使用期間的安全,及時掌握建筑的健康狀況,應補充對重要隔震建筑設置結構安全監測系統的內容、方法和要求。監測施工期間上部荷載加載是否均勻,監測上部結構加載過程中隔震支座的變形情況,及時發現隱患并采取必要措施。監測重要隔震建筑使用間環境振動及環境引起的變形;監測地震、風等外力作用下的結構反應,對建筑安全影響進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