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城市副中心綠心,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即將進入內裝階段。預計2023年底,新館將投入使用。值得一提的是,該館的觀眾共享大廳和主樓為兩座相對獨立建筑,為此后夜間開放創造條件。

聲音分區讓觀眾“三步”靜心
“北側‘古船’是觀眾共享大廳,堅實厚重;南側‘巨帆’高高揚起,是主樓。其間穿過一條水街。兩座建筑承擔著不同功能。”戴著安全帽,張宇指著兩棟已經封頂的建筑侃侃而談,觀眾共享大廳集展覽陳列、數字化動態展示、教育活動、觀眾互動體驗等功能于一體,能夠實現更靈活的博物館開放模式。主樓由文物庫房、文物修復中心、展廳、宣教教室等區域組成,并結合博物館宣教功能設置兒童展廳和科普展廳。
博物館人在新館中精心布局,用動靜分區的方式幫助觀眾靜下心來觀展。“從入館到進展廳,安靜等級層層遞進。”張宇一路引導,主入口處,安檢的“嘀嘀聲”、觀眾的咨詢交流,這些聲音相對嘈雜;隨后進入觀眾共享大廳,聲音會放緩放輕,這里是開放式的展陳,可以承辦一些文化活動;最后進入主樓,就到了絕對安靜區,觀眾可以完全靜下心來與展品對話。“我們希望用三個功能區自然過渡,讓觀眾不知不覺間進入觀展狀態。”
主樓內也有聲音分區。比如基本陳列展廳、專題展廳和臨展廳、倉儲式陳列展廳等將集中設置,兒童展廳和一些社教活動教室會設置在建筑另一側。CAD軟件素材教程下載www.9npx.com四五設計網www.45te.com設計學徒自學網www.sx1c.com

建筑基地開小窗亮出來
兩座建筑通過三種方式互通。一種是從地面穿水街,宛若走過千年運河;一種是地下連廊,邊走邊欣賞小型雕塑等展品;還有一種是地上二層的天橋,感受立體展覽的新模式。
其實,新館的建筑就是展品,處處有新意。張宇揭秘,在地下一層連廊里,靠近主樓建筑的柱基處開了兩扇規整的窗。隔窗往下望,觀眾可以看到隔震墊。“為了保護文物的絕對安全,新館對主樓整體建筑進行了隔震處理,242根柱基下方都加裝了隔震墊。相當于把建筑放在隔震平臺上,一旦遇上地震,隔震墊自身搖擺,將地震波對博物館的影響降到最低。目前,全國博物館里應用隔震技術的并不多,在北京我們是首家。”
按計劃,這一區域將成為“隔震”展廳,向觀眾傳播博物館預防性保護的理念。觀眾不僅可以透窗看到建筑柱基下方的隔震墊,還可以走到地下,近距離觀看隔震結構。

文物進出與觀眾互不打擾
首博東館設了一些“專用道”,文物進出展廳與觀眾參觀互不打擾。換句話說,新展布置期間,附近展廳的參觀幾乎不會受到影響。咩票特價電影票www.miepiao.com共丟廢品回收網www.gongdiu.com設計學徒自學網www.sx1c.com
“7000余平方米文保區分庫房和‘文物醫院’兩部分,通過4米的文物通道連通,5部大型液壓電梯可以直達各展廳入口處,其中3部負責文物運輸、2部兼顧展具運輸。”張宇說,運輸文物的貨車可以直接駛入這個區域,最大限度減少文物在運輸過程中的流動。
現在,“文物醫院”還是毛坯房狀態,空空蕩蕩。張宇一一介紹,“科室”分布已經定了。地下一層主要有文保實驗室,一層是有機質文物修復室,夾層是無機質文物修復室。“文物送進來,可以實現分析、診斷、修復等全流程的文物保護。”

未來,文物庫房也會亮寶。文保功能區內將設置專門展示區,觀眾可以看到專業修復師秀文物保護和修復絕活兒,了解最時髦的數字修復技術等。
首博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