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根據中國地震局的研究結果顯示,我國地震記載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有記載以來,我國大陸發生8.0級以上地震共19次。1900年有儀器記錄以來,我國大陸地區共發生7.5級以上地震24次,其中8級以上地震8次。20世紀以來,中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所有的省市區。那么歷史上有那些出名的地震,按照時間順序如下:
1、陜西岐山地震
時間: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
岐山是周王朝的發祥地和周文化的策源地。發生在商、周時期即公元前1189年至公元前780年的幾次岐山歷史大地震,是我國和世界上最早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破壞性地震。王國維《今本竹書紀年疏證》和《呂氏春秋·制樂篇》記載:“商帝乙三年,夏六月,周地震”;“周文王立國八年,歲六月,文王寢疾五日而地動,東西南北,不出國郊,群臣皆恐,請移城”。《國語·周語》和《史記·周本記》均記載:“周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毛詩正義注疏·小雅·十月之交》用了四句話、三十二個字,形象生動地描述了這次地震發生的全過程和地震引起的地貌變遷:“燁燁震電,不令不寧。百川沸騰,山冢萃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哀今之人,胡潛莫懲。顧功敘主編的《中國地震目錄》將此次地震震級定為6—7級,震中位置岐山
后果:史記》記載: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哪三川?涇、河、洛。湖。
2、北邊郡國地震
時間:西漢綏和二年九月丙辰(公元前7年11月11日)。
據史書記載,這次地震波及“自京師至北邊郡國三十余壞城郭,凡殺四百一十五人”(《漢書·五行志》)。京師即今陜西省西安市。漢時北邊郡國應包括今甘肅、陜西、山西、河北等省在內。史書對這次地震有“水出地動”的記載,這可能是中國關于震前地下水異常變化的最早記載。
漢宣帝下罪己詔曰:“蓋災異者,天地之戒也。朕承洪業,奉宗廟,托于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乃者地震北海、瑯邪,毀壞宗廟,朕甚懼焉”
3、肅金城隴西地震
時間:東漢永和三年二月乙亥(公元138年2月28日)。
據初步考證,這次地震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用測震儀器(張衡的候風地動儀)記到的破壞性地震。當時候風地動儀放在洛陽,距震中約700公里。
4、山西洪洞趙城地震
時間:元大德七年八月六日(1303年9月17日)
這是中國歷史上詳細記述大地震最早的一次。震級:里氏8級。震中烈度:Ⅺ度。災情:山崩、滑坡,地裂成渠,死人不可勝記。一說,死亡475800人。地震發生在新生代汾渭地塹強震帶臨汾凹陷的邊緣部位。Ⅶ至Ⅺ度區等震線長軸走向為北北東,等震線平面位置與地表斷續出露的赤峪斷裂相吻合。是北北東向赤峪斷裂發生走向滑動,引起右旋剪切破裂
5、陜西華縣地震
時間: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23日)。
1556年(明朝嘉靖三十四年)的陜西華縣8.25級大地震, 是中國人口稠密地區影響廣泛和損失慘重的著名歷史特大地震之一。據史書記載,以陜西渭南、華縣、華陰和山西永濟四縣的震災最重 ,故稱為華縣地震
此次地震在我國歷史記載中是災害極端嚴重的一次,死亡人口之多,為古今中外罕見。101個縣遭受了地震的破壞,分布于陜、甘、寧、晉、豫5省約28萬平方公里。地震有感范圍為5省227個縣。震中區為西安市以東的渭南、華縣、華陰、潼關、朝邑至山西省永濟縣等,約2700平方公里,據《明史》記載死亡人數超過83萬。這個數字存在爭議,綜合估算實際死亡人數可能在45萬以內,仍是世界震害之首
6、廣東瓊山地震
時間:明萬歷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1605年7月13日)。
瓊州大地震(Qiongzhou Earthquake),又稱瓊山大地震、瓊山地震、瓊北大地震。是指明萬歷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亥時(1605年7月13日午夜),瓊州發生的7.5級大地震,震中在今瓊山縣塔市與文昌縣輔前之間。
受災最嚴重的是瓊山、澄邁、臨高縣、文昌四縣。大地震導致陸地沉陷的幅度一般在3至4米,陸陷成海的最大幅度在10米左右,陸沉面積達100多平方公里。當地70多個村莊(一說100多個村莊)陸陷成海,“海底村莊”成為瓊山一絕,這次大地震是整個沉陷體塊垂直下降的,這種情況在國內外地震史上罕見。
7、山東莒縣、郯城地震
時間: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25日)。
這次地震是中國歷史上地震中最大的地震之一,震級估計為8.5級。除了建筑物倒塌,因建筑物倒塌砸死、砸傷和因地表陷裂、出水、山崩等而死傷人畜,次生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人畜傷亡也是極其慘重的,尤其是震后人們無家可歸,又遭受洪水和疫病摧殘,死傷也極其嚴重。正如災民歌里所唱的“更苦霪雨不停休,滿陌秋田水漲流”,“先時自謂災方過,誰知災后病還來,恨不當時同日死,如今病死有誰哀” 。
據史料記載的不完全統計,郯城大震直接死于地震的人數超過5萬人。其中最慘重的為郯城、臨沂、莒縣等極震區,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80%以上,多被建筑物倒塌壓死
8、河北三河、平谷地震
時間:1679年9月2日(清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中國河北省北部燕山地震帶發生大地震。震中位于河北省大廠縣夏墊鎮。此震是中國東部人口稠密地區影響廣泛和損失慘重的知名歷史地震之一,是北京附近歷史上發生的最大地震。震級估計為8級。
《民國23年平谷縣志》記載:“七月平谷地震極重,城鄉房屋塔廟蕩然一空,遙望茫茫,了無障隔。”據統計三河縣地震死亡2677人,平谷縣死亡1萬余人
9、山西臨汾地震
時間:清朝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六日(1695年5月18日)。
這次地震震級估計為8級。震中烈度Ⅹ度強,破壞面積縱長500公里。在一個8級地震的震中區附近再次發生8級地震,這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一次。前一次8級地震是1303年的洪洞、趙城地震。
10、云南東川地震
時間:雍正11年6月23日
東川位于云南省東北部,該地區恰好是著名的“小江斷裂”的中北段,地震活動頻繁,是全國重點監視區,平均每年發生1次3級以上地震。雍正11年6月23日云南東川府(今云南會澤西南)發生7.4級地震,1733年東川紫牛坡附近發生7.8級地震,1966年東川發生6.5、6.2級地震。
時間:1950年8月15日
11、寧夏平羅、銀川地震
時間: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1月3日)。
在平羅,銀川一帶突然發生該區有史以來最大的8級地震,銀川平原內的城鎮村莊房倒屋塌,壓死5萬多人。
故宮檔案載:靠近黃河的一些城鎮,震后地裂“涌出大水,并河水泛漲進城,一片汪洋,深四、五尺不等,民人凍死、淹死甚多。”這是中國內陸因地震引起河水泛濫成災的一次震例。
12、云南嵩明地震
時間:清道光十三年七月二十三日(1833年9月6日)。
這次地震震級估計為8級,震中烈度達Ⅺ度,破壞范圍半徑達260公里。它是迄今所知云南省最大的一次地震。震前“先期黃沙四塞,昏曉不能辨,凡三晝夜……震之時聲自北來,狀若數十巨炮……最烈則嵩明之楊林驛,市廛旅館,盡反而覆諸土中,瞬成平地……”(魏祝亭著《天涯聞見錄》)
13、臺灣基隆近海地震
時間:清同治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1867年12月18日)。
14、寧夏海原地震
時間:1920年12月16日。
地震震級為8.5級,震中烈度Ⅻ度,有感范圍遠達上海、北京、汕頭、香港,甚至越南海防的擺鐘也因此停擺。日本東京的放大倍數僅為12倍的地震儀也記錄到環繞地球的面波。這是中國歷史上有感地震波及面最大的一次。地震時震中區出現了長達200多公里的斷層帶,走向為北西—北西西,主要是左旋平推錯動,也有垂直向錯動。這次地震是中國第一次用現代科學觀點進行調查的一次,它促使中國地學工作者開始研究中國地震。
15、中國甘肅古浪地震
時間:1927年5月23日6時32分47秒。
地震震級為8級,死亡4萬余人。地震發生時,土地開裂,冒出發綠的黑水,硫磺毒氣橫溢,熏死饑民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