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9月22日,云嶺大地、洱海之畔,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大理中心各團隊正在進行天然地震模擬、水化學觀測實驗、區域地震和地球物理觀測實驗。模擬實驗有條不紊、數據處理精準精細。
與此同時,昆明北郊黑龍潭,中國地震局昆明地震預報研究所內,一群青年科研人員正聚精會神地聆聽一場主題為“人工智能與地震研究”的學術講座。他們致力于研究川滇藏地區強震孕震環境和機理、青藏高原及鄰區地震構造。
在喜迎黨的二十大的熱烈氛圍中,云南地震系統干部職工牢記囑托、實干奮進,全力推進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項目建設。截至目前,云南在省、市(州)、縣(市、區)地震部門抽調500余人,已圓滿完成了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新增868個野外觀測臺站的勘選和6個保障基地建設的前期工作。在全力構筑地震科學實驗新高地的實踐中,云南地震人熱情飽滿、干勁十足。
9月15日一早,在距離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大理中心40余公里的賓川縣大銀甸水庫,大理中心主動源研究實驗團隊的青年科研人員李孝賓、葉泵、茶文劍爬上了50米高的塔式起重機,開啟高壓空氣壓縮機,隨后利用電腦遠程控制,激發水下10米深的氣槍。一聲悶響,水面好似綻開了四朵淺綠色的花。水庫周邊架設的90個地震臺站很快監測記錄到相關數據。三人做的是利用氣槍震源模擬天然地震的實驗。這樣的實驗,相關團隊每周做兩次。
“90盞明亮的小燈,共同照亮了周邊的地下結構。”葉泵介紹,“反復實驗,有利于我們更好把握大地的脈搏。”
目前,大理中心已與中國地震局多個直屬院所及中國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武漢大學等多所高校開展多個相關領域合作,一系列新儀器、新技術、新理論得到了應用。
9月16日下午,在騰沖“熱海大滾鍋”,中國地震局昆明地震預報研究所化學地球動力學研究團隊的青年科研人員王云、冉華、游燦將集氣罩深入到翻滾的水花中,收集溫泉深部釋放出來的氣體。這些來自地幔深處的流體可能蘊藏著很多重要信息。
致力于研究深源流體與地震孕育之間的聯系,王云和他的團隊成員一年中有近120天的時間要輾轉于云南各個地震易發區的溫泉之間。
“我們像是大地深部變化的‘體檢員’,希望從大地的‘血液’異常變化中找到一些與地震相關的蛛絲馬跡。”說到這里,王云信心滿滿,“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全面建成后,我們可以在多震區域實現‘動態心電圖’一樣的實時監測,爭取不遺漏任何異常信號。”
“建立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震減災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具體舉措,是踐行‘兩個維護’的實際行動。”云南省地震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彬表示,“必須全力完成這一重大戰略任務,加強地震科技創新,集中攻關關鍵技術,全力推進云南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