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屬分類:減隔震百科
(1)在PM主菜單1當作主梁輸入的次梁
經過三維程序計算后,程序不一定認定他是次梁。此時程序判定次梁的過程是:
對每個無柱節點需要判斷為“支座”(用三角形表示)或“連通”(用園圈表示),該節點處于負彎矩區的為支座,為正彎矩區的為連通。
支座時,梁本身應為次梁,支座梁則為主梁。
連通時,連通節點兩端的兩跨梁將合并為一跨,成為主梁,節點上的另一方向梁成為次梁。
支座時,施工圖上的梁下部鋼筋在支座錨固長度僅為15倍鋼筋直徑。因處于負彎矩區而按非受拉錨固設計。
連通時,該節點兩端的梁下鋼筋必然在節點下連通,程序不會出現錨入支座節點,因為處于受拉區。
對處于端跨的次梁(支承在梁支座上),程序需將其判斷為“懸挑梁”或是“端支承梁”。
當端跨梁下無正彎矩,全跨均作用負彎矩時,程序判定該端跨為挑梁,在該跨端部用園圈表示。反之,程序認定該跨為端支承梁,在該跨端部用三角支座表示。
對如上程序自動判定的支座狀況,一般人工應做干預修改。在中間跨,把支座改為連通將合并梁跨,施工圖設計偏于安全。一般不應將連通改為支座。對于交叉梁系,更應注意把有些支座改為連通,才能得到符合實際的施工圖設計。
(2)在PM主菜單2輸入的次梁
其跨度、跨數都已確定,與在PM主菜單1輸入的主梁相交處,其本身是次梁的性質不能修改,其支座處的梁肯定當作主梁處理,也就是說,對這種次梁,一般沒有修改支座的問題。
贊
0
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