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建筑防震技術有哪些?
1、懸浮結構
當建筑的傳感器感知到地震波時,將在半秒鐘內啟動一個壓縮裝置,將地表建筑和地基之間的充滿高壓氣體,讓建筑物真的“浮”在地基之上。地震結束后,壓縮裝置開始泄壓,房屋又能恢復到原來的地基結構之上。
2、減震器
這個就是將建筑物當中的減震器水平或傾斜的放置在每一樓層當中,而當地震發生時建筑物的扭動就會使得樓層之間產生水平方向的動能,而減震器將會將動能的一部分吸收轉化為熱能,從而降低了這種動能對建筑物帶來的撕裂效應。
3、阻尼器
臺北101大樓的大圓球就是一個風阻尼器,大圓球被放置在樓頂,當外力作用于建筑物的時候,建筑物的擺動產生的能量會被傳導至大圓球,而大圓球的質量剛剛好可以在建筑物整體擺動時,由于慣性的作用向相反方向擺動,從而中和建筑物的形變。
4、可更換鋼連梁“保險絲”
鋼架結構建筑物由于金屬的特性本身具有一定的彈性,從而可以吸收一定程度的震動能量。除了鋼結構之外,建筑工程師還將在整個建筑物從頭到腳用垂直的可更換鋼纜“纏緊”。這些鋼纜就像皮筋一樣,可以將整個結構受力。當地震發生時,鋼纜可以吸收相當大一部分的動能,保持建筑物的結構端正。
5、搖擺墻
在建筑物的中心位置(通常是電梯井的四周)砌筑強化鋼筋混凝土墻,也就是核心墻。搖擺墻則是在核心墻上繼續加裝前面提到的一些彈性強化裝置,比如可調節的鋼筋等。結果就是在較低的造價上實現了建筑的核心結構具有足夠的震動耐受性。
6、地震波“隱形衣”
法國科學家在5米深的地下用點陣的方式排布了一系列直徑0.3米左右的高強度塑料材質的圓柱。而從地表下傳來的地震波的動能,在進入之后就被鎖定在了這個結構當中,然后被平移到了結構的外側,從而有效的降低了結構上方的建筑物所接受到的動能。不過,一種型號的“隱形衣”往往只對特定頻率的地震波有效,而真實情況中的地震波往往是多種多樣的。不過這也算的上是一種防震技術了。
7、形狀記憶合金
由鎳和鈦組成的鎳鈦記憶合金可以比現有的建筑用鋼在彈性上提升30%的水平。當一次足夠災難性的地震發生,連鋼架都因為強大的動能被撕裂的時候,形狀記憶合金和鋼筋混凝土建成的建筑物依然堅挺。
8、碳纖維加固改造
工程師們用碳纖維和尼龍、聚酯、乙烯基質等化纖材質的線纜繳合在一起,捆綁在建筑物的承重結構上,比如橋梁的橋墩,建筑物的承重墻,從而用較低的成本實現對非抗震結構建筑物的抗震加固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