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梁端負彎矩調幅系數

  • A+
所屬分類:減隔震百科

首先,我們對結構進行分析時,會根據結構類型,構件布置,材料性能,受力特點以及破壞機理等選擇合適的結構分析方法,不同的分析方法有不同的假設,因此也會對應不同的適用范圍。結構分析方法一般主要有以下幾種:

——線彈性分析方法,

——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的分析方法

——塑性極限分析方法

——非線性分析方法

——實驗分析方法

彎矩調幅是建立在塑性內力重分布的分析方法的基礎上的實際計算理論,是對超靜定結構內力自平衡的一種預先判斷,是“彈性內力,塑性設計”理論的實際應用。在理想的線彈性模型中梁柱的連接為剛接,即假設梁柱在受力變形前后保持不變。然而由于實際結構在受力過程中與理想模型有一定的差別,比如存在嚴重的應力集中,材料缺陷等,都會使節點處產生裂縫,以致剛度有所下降,。從而使梁端實際彎矩值降低,跨中彎矩值增大,梁內力出現重新分布現象。

進行彎矩調幅的具體意義:

(1) 追求與實際相符的受力

(2) 減小梁端負彎矩,可減小支座處負彎矩鋼筋,改善結點區鋼筋過于密集的狀況,便于混凝土澆注,保證結點區的強度。

原則:按某一比例減小梁端彎矩;再按平衡條件求出增加后的跨中彎矩。

彎矩調幅系數:對于現澆式框架取0.8~0.9;對于裝配式框架取0.7~0.8;

注意:

(1)先對豎線荷載作用下的梁端彎矩進行調幅,然后再與水平荷載作用下的梁端彎矩值進行組合;

(2)跨中截面彎矩設計值不應小于豎向荷載作用下按簡支梁計算的跨中彎矩設計值的一半;

(3)彎矩調幅概念區別于“強柱弱梁”概念,強柱弱梁是基于塑性極限分析方法對結構延性儲備的一種考慮,屬于抗震概念設計的內容;

(4)對于直接承受動力荷載的結構,以及要求不出現裂縫或處于侵蝕環境下的結構,不得采用塑性內力重分布的分析方法;

(5)對于鋼結構,不需進行彎矩調幅,因為鋼結構設計分析一般采用塑性極限分析方法。

大家都在看:

國為減隔震招商
kdmin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