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傳統(tǒng)抗震技術采用隔震技術有哪些優(yōu)點?

  • A+
所屬分類:減隔震百科

建筑隔震技術不同于傳統(tǒng)的抗震技術,其“靈魂”是“以柔克剛”。目前工程界最常用的疊層橡膠支座隔震系統(tǒng)一般是在基礎和上部結構之間,設置專門的橡膠隔震支座和耗能元件(如阻尼器和滑板支座等),形成剛度很低的柔性底層,稱為隔震層,以延長整個結構體系的自振周期、增大阻尼,減少輸入上部結構的地震能量,達到預期防震要求。

相對于傳統(tǒng)抗震技術,采用隔震技術更有以下優(yōu)點:

1、更安全可靠

隔震建筑的設計目標是“雙保護”不僅保證結構主體及非結構構件安全,同時要保證內部設備功能完好,地震后能夠正常運轉。隔震結構的地震反應僅為傳統(tǒng)抗震結構(非隔震結構)地震反應的1/6~1/3。目前全世界已有6000多棟橡膠支座隔震建筑,有多棟隔震建筑經受了地震的考驗,顯示出良好的隔震效果。

2、更經濟

從短期和直接的經濟投入角度分析:一方面,隔震結構增設某些裝置(隔震支座等),增加了結構的造價;另一方面,由于采用隔震設計,主體結構所承受的地震作用大大減小,因此,構件截面減孝構件配筋減少、跨度增大和高度增加等等,減少了結構的造價。對我國已有的隔震結構調查顯示,隔震結構的造價與所在地區(qū)設防烈度、結構類型和結構層數(shù)等相關。一般而言,在7度及以下地區(qū)采用隔震技術,造價會略有增加或基本持平,但結構會更加安全;而在7度以上地區(qū)采用隔震技術,在結構安全性得到極大提高的同時,還能顯著降低工程造價。

從長期角度分析,即考慮到未來該建筑遭遇較大地震的情況。傳統(tǒng)的建筑遭遇地震時,其經濟損失包括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兩個方面。直接經濟損失是指地震后建筑加固維修和重建的費用以及室內設備、物品維修和更換的費用。間接經濟損失是指由地震造成的建筑、設備和物品等損壞導致的企業(yè)、工廠等不能正常工作和生產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地震所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是顯而易見的,間接經濟損失也是非常巨大的,間接經濟損失有時甚至為超過直接經濟損失。在遭遇較大地震時,隔震建筑及室內設備、物品不損壞或輕微損壞(不維修或簡單維修即可使用),因此,采用隔震技術從根本上避免或者大大降低了直接經濟損失,從而有效地降低間接經濟損失。隔震建筑具有傳統(tǒng)抗震建筑無法比擬的經濟效益。

3、檢修更方便

隔震結構的隔震效果,主要通過隔震支座實現(xiàn),因此其抗震性能檢測的主要對象是隔震支座,這比檢測結構本身要快捷方便很多,它能確保地震后的快速修復,對震后快速恢復生產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上部結構設計更自由

由于采用隔震技術,上部結構地震作用大大減小,因此,結構選型更自由靈活。

5、節(jié)約資源

隔震房屋總體減少不可再生資源鋼材、混凝土用量,增加橡膠加工業(yè)及機械加工業(yè)產值,建設100萬平方米隔震建筑可節(jié)約鋼材上萬噸。

國為減隔震招商
kdmin

發(fā)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