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硬”規范 注意“柔”連接

  • A+
所屬分類:減隔震新聞

我國正在大力推進隔震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在汶川、蘆山等地區的地震中,一些應用了減隔震技術的工程,經受住了地震考驗,保障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2014年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關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廣應用減隔震技術的若干意見(暫行)》指出,位于抗震設防烈度8度(含8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區、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或地震災后重建階段的新建3層(含3層)以上學校、幼兒園、醫院等人員密集公共建筑,應優先采用減隔震技術進行設計。鼓勵重點設防類、特殊設防類建筑和位于抗震設防烈度8度(含8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區的建筑采用減隔震技術。對抗震安全性或使用功能有較高需求的標準設防類建筑提倡采用減隔震技術。

建設工程抗震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指出,位于高烈度設防地區、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的新建學校、幼兒園、醫院、養老機構、應急指揮中心、應急避難場所等公共建筑應當采用隔震減震技術,保證發生本區域設防地震時不喪失建筑功能。國家鼓勵在裝配式建筑中應用隔震減震技術,提高抗震性能。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了一系列標準規范,比如《建筑隔震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疊層橡膠支座隔震技術規程》《建筑摩擦擺隔震支座》,隔震技術在我國的研究與應用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期。對于隔震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鄧烜認為,未來隔震裝置將更加多樣化、產品性能更加優良,高層和大跨復雜結構建筑也將逐步應用隔震技術。此外,隔震技術的理論體系、設計方法等將不斷完善。

目前,隔震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雖然安裝了隔震裝置,但是部分建筑的隔震層與周圍其他構件之間沒有留足空間,建筑在地震中滑動遇阻,無法達到隔震效果。此外,如果建筑中穿過隔震層的設備管線不具備柔性,就如同被“綁”在大地上,即使安裝了隔震裝置,建筑也無法通過滑動達到隔震效果。

對此鄧烜建議,一方面要加強設計方與施工方的溝通以及工程監理的作用;另一方面,各相關方一定要落實標準規范要求。比如,在建筑設計領域,《建筑抗震設計規范》要求,穿過隔震層的設備配管、配線,應采用柔性連接或其他有效措施以適應隔震層的罕遇地震水平位移;在建筑施工領域,《建筑隔震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要求,對穿過隔震層的設備配管、配線,應采用柔性連接或其他有效措施。

國為減隔震招商
kdmin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