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所屬分類:減隔震新聞
作為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碰撞的特殊部位,帕米爾構造結及鄰區是中國大陸新構造變形最強烈、強震頻發的地區之一,發育了全球最活躍的陸內中源地震帶,是研究陸內俯沖、陸陸碰撞、板內變形與強震機理的天然實驗場和熱點地區。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等單位研究團隊圍繞該地區新構造變形、隱伏逆斷裂活動習性和強震活動開展了系統研究,查明了帕米爾-西昆侖—南天山會聚帶主要晚新生代構造與活動構造的空間展布和構造變形圖像及速率;改進或建立了逆斷層相關褶皺定量化研究模型,填補了活動褶皺調節斷層研究的空白,推進了活動褶皺理論的發展;系統梳理了研究區孕震背景,提出了主要強震的發震構造模型。
該研究成果不僅對更好地理解帕米爾構造結的變形擴展過程和隱伏活動逆斷層活動習性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而且為區域中長期地震危險性判定提供了有力支撐,具有重要的防震減災應用價值。研究成果已廣泛應用于該地區重大建設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為“一帶一路”與中巴經濟走廊建設和區內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基于該成果,還成功獲批科技部“新疆帕米爾陸內俯沖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為持續開展陸內俯沖與強震研究提供了多學科綜合觀測、公共試驗和開放性科研平臺。
(該研究成果獲得2021年度防震減災科學成果獎一等獎)
大家都在看:
贊
0
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