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山崩鎮陷,巖石橫江”,“岷江斷流,壅壩成湖”。這是88年前的今天——1933年8月25日四川疊溪7.5級地震所造成的災害。當時的中國西部科學院地質科主任常隆慶等人通過對震災及水災的調查,編繪疊溪震后地形圖、地震烈度圖,編寫《四川疊溪地震調查記》一書。這是中國人第一次開展地震調查分析,第一次對地震災情進行宏觀烈度考察,在中國地震史上實現了重要的零的突破。
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防震減災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防災減災救災、自然災害防治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兩個堅持、三個轉變”新理念,為做好新時期防震減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各級黨委政府扎實推進防震減災工作,完善地震監測臺網,編制地震烈度區劃圖,開展活動斷層探測,落實抗震設防要求,不斷夯實防震減災基礎。作為多地震災害省份之一的四川省,著力防范和化解地震災害風險,不斷推進防震減災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
以責任落實為根本,健全工作體制
雅安市防震減災服務中心李林講,2015年省政府防震減災目標管理辦法印發后,雅安市逐步將防震減災工作納入政府責任考核體系,對縣(市、區)政府實行防震減災專項考核,層層壓緊壓實防震減災工作責任,督促落實防震減災措施,促進了防震減災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2017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2018年,全省各縣(市、區)均將震災應急救援職能劃至應急管理部門,省市縣三級抗震救災指揮機構及辦公室基本調整到位,市縣防震減災工作職責主要由應急管理部門承擔。全省建立了“全災種、大應急”的工作體系。
四川省各級政府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制定《四川省防震減災規劃(2007—2020)》;將防震減災工程列為汶川、蘆山、康定、九寨溝等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規劃重點項目;“十四五”期間將啟動實施《四川省地震災害防御工程》;將防震減災工作納入地方財政預算體系,除每年劃撥防震減災專項資金外,投入專項經費開展農村危房改造、地質災害隱患整治和救災物資儲備等工作。開展防震減災綜合能力建設,至今已完成76個縣(市)建設任務。此外,四川省委省政府還將地震災害納入《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工作方案》,明確牽頭實施部門。
2013年以來,四川省啟動省級防震減災示范縣創建工作,按照“成熟一批、評選一批”的原則,現已組織評選2批次,11個縣(市、區)被評為省級防震減災示范縣,其中5個縣(市、區)被認定為首批國家級防震減災示范縣。
以法制建設為關鍵,加快法治進程
2012年,在深入總結汶川特大地震經驗啟示的基礎上,四川省修訂頒布了《四川省防震減災條例》。全省逐步形成包括《四川省防震減災條例》《四川省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農村村民住宅抗震設防管理的決定》《四川省抗御地震災害管理辦法》《四川省水庫地震監測規定》等4部地方性法規、5部省政府規章,以及《四川省城市抗震防災規劃標準》《市縣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伍建設要求》《四川農村居住建筑設計技術導則》等配套地方標準的防震減災法制體系。住建、發改、交通、水利、地震等部門還就建設工程抗震設防出臺系列規范性文件,有力地促進全省防震減災工作法治化。
全國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防震減災法》貫徹落實情況。2018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張春賢率檢查組來四川省開展《防震減災法》執法檢查。2021年7月,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副主任委員吳恒、張平在四川省阿壩州汶川縣調研《防震減災法》實施情況時指出,防震減災工作有規劃、有預案、有專業救援隊伍、有重要避難場所,各項基礎工作扎實。近年來,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及專委會8次組織開展防震減災法執法調研或檢查,聽取省政府防震減災工作專題匯報,推動了各級政府履行防震減災法定職責。省政府印發《關于認真做好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貫徹實施工作的通知》,各級地震、住建等部門認真落實行政審批改革和簡政放權要求,圍繞地震監測、抗震設防等工作,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積極融入綜合執法,切實加快防震減災法治進程。
以風險防范為目標,鞏固工作基礎
“此次實施的《四川省活動斷層普查》項目,規模之大、程度之深、工作之細,在全國來講尚屬首次,對于摸清全省地震災害風險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四川省震災風險防治中心首席專家周榮軍介紹道。從2018年開始,《四川省活動斷層普查》項目正啟動實施,總投資估算2.1億元,將完成全省活動斷層普查、7條主要活動斷層地質填圖、11個重要城市活動斷層探查,建成四川省活動斷層基礎數據庫,為國土規劃、城市建設、土地利用、抗震設防、應急救災等工作提供科學資訊。
在汶川地震后,四川省組織完成全省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對全省中小學校舍進行全面排查整治。2017年,四川制定實施《“農村土坯房改造行動”實施方案》,在完成133.1萬戶農村危房改造的基礎上,啟動269.6萬戶農村土坯房分類改造工作。從2015年開始,四川省啟動《城鄉居民住房地震保險試點方案》,覆蓋18個市州138.96萬戶居民,逐步建立多層次地震巨災風險分散機制。目前,四川省正大力開展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以及地震災害風險普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
全省把推廣減震隔震技術貫穿工程建設全過程,要求地震烈度9度區、8度區及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新建3層及以上學校、幼兒園、醫院等人員密集公共建筑,優先采用減震隔震技術設計,鼓勵其他建筑工程采用減震隔震技術。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共建成200多棟減震隔震建筑工程,建成映秀抗震新技術示范區,成為全國建設減震隔震建筑較多的省份之一。
在防治地震災害風險的同時,四川省堅持地震應急常態化,建立以《四川省地震應急預案》為主體、重點危險區年度專項應急防范工作方案及年度專項應急預案為補充的“一案兩專”預案體系,建成省、市、縣級救災物資儲備網絡體系,組建省市專業救援隊伍與行業搶險隊伍相結合的救援體系,穩步推進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同時堅持每年開展年度地震重點危險區風險排查和評估,每年開展地震應急準備檢查,督促落實應急防范措施,做好地震應對準備工作。連續9年舉行跨地區、多部門、全要素的省級抗震救災綜合演練,提升了地震應急處置實戰能力。
此外,四川省建成集測震、形變、重力、電磁、流體、地球物理場流動觀測、衛星遙感和定位等觀測項目于一體的立體地震監測網絡,覆蓋全省、具備秒級地震預警能力的地震預警系統已投入示范運行。
以科普宣傳為先導,提升民眾意識
“我們朝天區不僅編寫了防震減災兒歌,還編排了防震減災快板,堅持防震減災教育從娃娃抓起。”廣元市朝天區防震減災服務中心王臻介紹道。
四川省堅持將防震減災科普納入中小學生安全教育綱要、全民科學素質提升計劃、黨政干部培訓等內容。全省中小學校把“地震防災避險”作為“開學第一課”內容,創立“每周一跑”等教育方式。近年已兩輪對市縣政府分管領導進行了全員培訓,部分地區還將其作為新入職干部培訓的常規課程。編纂出版《四川省防震減災知識學生讀本》《四川省防震減災知識“七進”讀本》《地震知識一卡通》等防震減災科普讀物23本,開發大量微視頻、動畫、漫畫等易于傳播、易于接受的新型產品。各地區還組織創作了具有地區特點、民族特色的防震減災科普產品,提升了科普工作實效。創建省級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377所、科普教育基地8個,認定地震安全示范社區108個,啟動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工作,強化網站、微博、微信、抖音等網絡平臺科普功能,建立起穩固的防震減災科普宣傳陣地。成功舉辦全省防震減災知識競賽、講解大賽、作品大賽等系列活動,集中開展全國防災減災日等重要時段科普宣傳。各地區結合“三下鄉”、脫貧攻堅等工作,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開展防震減災科普工作,增強了民眾防震減災意識,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時光荏苒,“疊溪地震”雖已流入歷史的長河,但“疊溪海子”卻時刻給予我們后人以啟示和警醒,與地震風險共處,勿忘防震減災。來源: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