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9月2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青海這十年”防震減災專場新聞發布會。青海省地震局黨組書記、局長楊立明介紹青海省地震局十年來青海防震減災取得的發展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省防震減災工作取得很大進展,防震減災能力顯著提升,為青海省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地震安全保障,有力有效應對處置了包括瑪多7.4級、門源6.9級、門源6.4級、雜多6.2級、德令哈6.0級地震在內的20余次5級以上重大破壞性地震災害,全部實現人員零死亡,這是對青海省防震減災工作成效的最好檢驗。
防震減災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
一是各級防震減災工作機制健全完善。省、市(州)、縣各級人民政府均建立了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青海省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青海省地震局。二是健全各級防震減災工作機構,青海省8個市(州)均設有地震局,青海省45個縣(市、區)中有39個設有防震減災工作機構。各級地震工作機構推動青海省防震減災工作層層落地、取得實效。三是強化防震減災工作部署,壓實防震減災工作責任。青海省政府每年召開青海省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會議,研究部署青海省防震減災工作。實施了市(州)防震減災責任目標考核,有效提升了省、市(州)、縣防震減災工作的整體能力。四是發揮雙重管理體制優勢,推動局省合作。2015年2月,中國地震局和青海省人民政府簽署了《共同加強青海省防震減災綜合能力建設合作協議》,對全面提升青海省防震減災綜合能力發揮重要作用。五是制定實施重大規劃,統領防震減災事業發展。在青海省委省政府、中國地震局的堅強領導和指導下,通過“十二五”和“十三五”青海省防震減災規劃的實施,青海省防震減災工作更加注重震前預防,更加注重綜合減災,更加注重地震災害風險管理,防震減災事業步入可持續發展軌道。青海省“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已于2021年由青海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正在組織實施。咩票優惠電影票www.miepiao.com共丟廢品回收網www.gongdiu.com一級建造師考試培訓www.itk3.com
地震監測預測預警水平進一步提升
一是不斷提升地震監測能力。先后組織實施了中國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絡項目、中國地震背景場探測項目、青藏高原監測能力提升項目、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等國家重大項目青海子項目建設,累計新建各類監測站點550余個,進一步優化了觀測臺網布局,填補了監測空白區域,初步建成多學科相結合、定點觀測與流動觀測相結合、區域臺網和專用臺網相結合的地震監測體系。地震觀測全面實現了數字化、網絡化,監測臺網密度不斷加大、布局更加合理、標準化水平顯著提升,地震信息網絡實現了省市(州)縣臺站全覆蓋。青海省地震監測能力由原來的4.0級提升為3.0級,以西寧為中心的人口較稠密地區的監測能力達到1.0級。青海省地震監測質量明顯提高,在全國評比中進入前三名的測項從2013年的9項增長到2021年的22項。地震速報的時效性、可靠性不斷提升,地震速報時間由原來20多分鐘提升到8分鐘,信息服務覆蓋人口大幅度增長;地震速報產品更加豐富,從早期提供的地震三要素,到現今提供地震基本參數、震源機制解、余震分布、儀器烈度等20余項服務產品,有力的支撐了震后應急處置工作。二是穩步推進地震預報業務體系建設。門源6.9級、德令哈6.0級等多個地震落入年度劃定的地震重點危險區,具有較好的中期預報效能;瑪多7.4級、門源6.9級等破壞性地震和多次突發地震事件發生后,震后趨勢判定準確,及時有效的為各級政府抗震救災、維護社會穩定提供了科學依據、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三是完成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青海子項目,基本建成由464個監測站點組成的重點地區地震預警網,目前正在進行內部試運行,正式啟用后,將為省內東部重點地區提供地震預警服務。CAD軟件素材教程下載www.9npx.com四五設計網www.45te.com設計學徒自學網www.sx1c.com
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能力進一步增強
一是開展活斷層探測和地震小區劃,服務城市規劃建設、重大工程選址和國家戰略。完成了國家地震社會服務工程項目青海子項目,提高全社會地震災害的綜合防御與響應能力。深入開展第五代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的宣貫工作,徹底消除不設防地區。開展了德令哈活斷層探測與危險性評價和德令哈、格爾木、天峻、都蘭、烏蘭、大柴旦、茫崖等城鎮地震小區劃,推進瑪沁縣大武鎮活動斷層精細探測項目,服務城市規劃建設。持續推進地震高烈度區國家重大戰略基礎設施地震災害風險摸排及評估工作,服務國家戰略和重大工程選址。二是摸清風險底數,開展危房排查和災害風險調查。青海省地震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基本完成,先后開展了東昆侖斷裂(瑪沁-瑪曲段)、宗務隆山南緣斷裂、日月山斷裂、冷龍嶺斷裂等活動斷層探查,地震災害風險底數更加清晰。加大對學校、醫院、大中型水庫、道路、輸配電線路、電信基站、油氣管線、油庫等重點部位和地震地質隱患排查力度,通過調查排查,為抗震設防和地震災害風險防治提供了基礎依據。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統籌部署下,住建部門持續實施城鎮棚戶區、農牧區危舊房改造,住建、地震行業部門大力推動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實施,嚴格落實建筑物抗震設防建設標準,居民住房條件得到質的提升,2019年實現青海省農牧區危舊房清零,城鎮住宅和農牧區住房抗震能力大幅提升,經受住了歷次強震考驗。三是強化抗震設防要求監管,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和減隔震技術推廣。強化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事中事后監管,將抗震設防行政許可納入投資項目和建設工程在線審批監管平臺,依托“互聯網+監管”平臺開展監管工作。青海省8個市(州)均出臺了將抗震設防要求管理納入基本建設管理程序和重大建設項目地震安全性評價的管理規定,青海省建(構)筑物抗震設防水平逐步提高。聯合青海省教育廳、青海省衛健委、青海省住建廳等20余家單位,對青海省重大建設工程、高層建筑、學校、醫院等9類基礎設施工程開展地震安全大檢查,督促整改落實,取得明顯成效。深化安評改革,重新明確需要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的項目范圍。十年來累計開展了引黃濟寧、龍羊峽特大橋、唐乃亥跨黃河特大橋、大河家水庫、西寧機場、祁連機場、花土溝機場、格庫鐵路、鳳凰山路、南繞城公路等約300個重大項目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為重大建設工程的規劃選址和抗震設計提供科學依據。將減隔震技術應用于青海省防震減災技術中心大樓建設,創青海省先河。四是開展示范創建工作,推動各有關部門和行業落實防震減災責任。累計認定省級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107所,地震安全示范社區45個、示范城市1個(格爾木市),同時也開展了示范企業、示范軍營和示范鄉鎮創建工作;獲評國家級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8所、地震安全示范社區10個。2018以來,青海省獲評“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46所。
地震應急工作進一步規范
一是加強地震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建立了各級政府、重點行業、大型企業和重點部位及人員密集場所綜合和專項應對相結合的地震預案體系,基本實現了預案“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全覆蓋。初步形成了綜合應急救援隊、行業救援隊、志愿者隊伍三位一體的地震應急救援隊伍體系,為地震應急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人力支撐。加強應急避難場所的建設,截至目前,青海省共建設各級各類應急避難場所1507個。強化應急督導檢查,省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每年對青海省市(州)地震應急準備工作進行專項督導檢查,實現全覆蓋,進一步落實屬地地震應急準備工作責任。二是開展常態化地震應急演練,有效提升人民群眾的自救互救能力。近年來,青海省政府常態化、機制化地組織實施“高原礪劍”系列地震應急演練,各級政府每年開展不同類型、多形式、分層次應急演練1000余次,青海省消防、衛生、電力、電信等每年都組織開展行業應急演練,青海省各中小學幼兒園定期疏散演練已成常態。三是制度化的每年開展年度地震重點危險區地震災害風險評估與對策研究,為各級政府提供防震減災對策建議。四是強化應急聯動工作機制。與解放軍、武警、消防、礦山、衛生等專業救援隊建立了地震應急救援力量聯動機制。強化西北地區省級地震應急救援區域協作聯動機制和協調工作機制。青海省地震局與青海省應急廳簽署了“地震災害應急聯動工作機制備忘錄”,與青海省消防救援總隊簽署了“關于加強地震災害信息共享 建立協同聯動工作機制備忘錄”。五是有力有序有效應對重大地震災害。每年啟動應急響應10余次,妥善應對了包括2016年門源6.4級、雜多6.2級,2021年瑪多7.4級和2022年門源6.9級、德令哈6.0級地震在內的省內20余次重大地震災害,震后快速提供震情信息,開展災害損失調查與評估,編制地震烈度圖并向社會發布,及時向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震情形勢分析與對策建議報告;派出現場工作隊參與了2013年四川蘆山7.0級、甘肅岷縣漳縣6.6級和2017年四川九寨溝7.0級地震等多次省外地震現場工作。土蜂蜜www.eahai.com天美惠購網www.e24u.com優惠電影票預定www.nupiao.com
青海防震減災法治建設進一步規范
一是防震減災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健全完善。青海省各級地震機構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等法律法規依法履行法定職責。2015年12月1日《青海省防震減災條例》正式頒布實施,此外,還制修訂了《青海省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條例》《青海省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管理辦法》《西寧市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規章,依法規范地震監測預報、震害防御工作。二是履行防震減災法定職責,深入落實行政審批制度改革。2013年省地震局正式入駐省人民政府行政服務和公共資源交易中心。2015年省政府第45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地震部門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共有權力事項37項、責任事項37項。深化“放管服”改革,規范青海省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將地震風險區劃、區域性地震安全性評價和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強制性評估以及抗震設防要求監管融入青海省“放管服”改革。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規范行政審批,防震減災服務事項更加明確、管理方式更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