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我國為地震多發區,全國一半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及7度以上地區,6度及6度以上地區占國土面積的79%,全國地震設防區面積占國土面積的60%以上。因此加快建筑工程的減隔震技術具有重要的意義和現實需求,為此國家立法歷時8年之久,終于在2019年發布了《建設工程抗震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并將其納入2020年國務院立法計劃中,且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司2020年工作要點》再次強調加快推進立法進程。未來隨著立法的落地,強制性減隔震的應用范圍和規模不斷擴大,我國減隔震行業發展空間廣闊。
我國為地震多發國家 對減隔震需求緊迫
我國地處歐亞板塊的東南部,受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的影響,是個地震多發國家。據統計,我國大陸7級以上的地震占全球大陸7級以上地震的1/3,因地震死亡人數占全球的1/2;我國有41%的國土、一半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及7度以上地區,6度及6度以上地區占國土面積的79%。
據統計,我國30個省份發生過6級以上地震,19個省份發生過7級以上地震,12個省份發生過8級地震。地震活動較為強烈的地區是:青藏高原和云南、四川西部,華北太行山和京津唐地區,新疆及甘肅、寧夏,福建和廣東沿海,臺灣地區等。其中云南省全部國土面積都處于6度及以上的地震烈度設防區,其中7度和8度設防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78.6%,加上9度區,占總面積的84%,設防區面積之大,烈度之高,居全國首位
而由于我國減隔震研究起步較晚,技術相對落后,導致在同等強度地震下,我國受到地震的損害比發達國家更嚴重,美國1989年加州洛馬普里埃7.1級地震死亡人數為63人,日本1995年阪神7.3級地震死亡人數為6500人,而2008年我國汶川8.0級地震死亡人數達6.9萬人,是日本和美國的數十倍,甚至高于伊朗和巴基斯坦等國家。因此,在我國研發和應用建筑減隔震技術具有重要的意義和現實需求。
我國減隔震起步較晚 目前處于發展初期
全球減隔震技術的快速發展始于20世紀60年代,但我國直到80年代后期,才開始關注減隔震技術,并于1993年才出現首棟間減隔震建筑。2001年,建筑隔震與消能減震技術寫入國標《建筑抗震設計規范》,標志著隔震消能技術在我國的成熟發展。此外隨著2008年汶川地震后修訂《防震減災》,2010年新版《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對隔震使用范圍的調整,以及2014年發布政策加大隔震建筑全國推廣力度等,我國減隔震逐漸受到重視,減隔震建筑開始在全國推廣開來。
隨著近年來,我國減隔震技術在全國范圍內的大力推廣,目前建筑減隔震技術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幾乎都有應用,包括云南、新疆、四川、陜西、甘肅、河北、江蘇、山西、北京、山東、寧夏、天津、廣東、海南、福建、內蒙、青海、上海、廣西、河南、吉林、臺灣等省市。
根據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頒布的《關于印發2016年城鄉建設抗震防災有關統計數據的函》、《關于印發2017年城鄉建設抗震防災工作有關統計數據的函》以及《全國工程質量安全提升行動進展情況的通報》(每年分四個季度統計)的統計情況,2016-2018年我國新開工減隔震工程895、2042、1783項,2019年前三季度全國新開工減隔震工程916項(由于新冠疫情影響,2019年第四季度統計數未公布)。整體來看,國內建筑減隔震產品的市場需求呈現增長態勢。但受國內宏觀經濟影響,2019年學校、醫院、大型公益建筑等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內的新開工的減隔震建筑項目數量略有下降。截至2019年前三季度末,全國累計竣工減隔震工程7000項。
市場規模方面,減隔震建筑按新開工計算;每棟建筑隔震產品的使用量,則參考震安科技2017年發貨在建隔震建筑563棟,隔震產品銷售26569套計算,則平均每棟建筑隔震產品用量在47套左右;每套產品的價格,參照震安科技,2016-2019年公司產品平均單價為9014、8735、9546、11447元。2019年按照新開工1300棟計算(四季度數據因疫情影響尚未公布),則2016-2019年我國減隔震產品規模分別約為3.78、8.38、8.00、6.99億元,市場規模總體較小,且變化較大。
市場競爭方面,目前國內具備自主研發生產能力、持續時間較長的企業大體有:云南1家、江蘇4家、河北1家、廣東1家、四川1家、湖南1家、廣西1家、浙江1家、上海2家、北京1家。具體企業分別為:無錫圣豐建筑新材料有限公司、衡水震泰隔震器材有限公司、廣東宇泰制震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強實隔震科技有限公司、株洲時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柳州東方工程橡膠制品有限公司、浙江天鐵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蘇州海德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路博減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藍科建筑減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容大減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大德減震科技有限公司、云南震安減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其中,震安科技是全國領先的隔震產品(隔震支座)生產企業,行業市占率超30%,公司年銷售減隔震產品3.5萬套以上,未來2年三大新項目的陸續投產將新增12.2萬套減隔震產品產能;時代新材代在全球汽車減振領域規模排名第三,在新型減振產品和新項目產品獲得市場突破。軌道交通板塊是時代新材主營業務的核心板塊之一,在營業收入中占比達20%以上,其中橋梁及建筑工程減隔震產品質量受國際認可,截至2019年,時代新材橋梁支座產能為50400件。
但其實從我國當前各省市減隔震建筑及全國間隔產品規模來看,當前我國減隔震建筑仍然處于發展初期,即使是減隔震建筑數量最多,規模占比最大的云南,其減隔震建設的滲透率也不到1%,行業發展還有待政策和市場的大力推動。
政策加快減隔震市場發展,強制性政策呼之欲出
2009年以前,我國減隔震行業相關政策主要是技術規范類,如《建筑抗震設計規范》( GB50011-2001)、《疊層橡膠支座隔震技術規程》(
CECS126:2001)、《橡膠支座第 3 部分:建筑隔震橡膠支座》(
GB20688.3-2006)等。2009年以后國家開始加快減隔震的應用推廣,如2009年5月住建部印發《關于切實做好全國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及以上地區的甲、乙類新建中小學校舍,符合隔震技術使用條件,鼓勵優先采用隔震技術;2014年2月住建部發布《關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廣應用減隔震技術的若干意見(暫行)》,鼓勵和提出,抗震設防烈度8度(含8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區、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或地震災后重建階段的公共建筑采用減隔震技術。該文件的推出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多個省份和自治區轉發并要求執行。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推出的司法部、住建部發布《建設工程抗震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對減隔震行業影響重大,管理條例相較過去的政策性文件在推行態度上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同時也增添多個重要內容。首先,管理條例由過去鼓勵性的關鍵詞更換為“應當采用”的強制性用詞,標志著國內減隔震行業在國家政策層面正式由鼓勵性向強制性轉變。其次,管理條例新增內容包括減隔震應用領域的拓寬,由原來的“學校和醫院”向“養老機構”、“應急避難場所”等延伸,同時提出抗震加固要求以及裝配式建筑的減隔震應用支持。
此外,為了進一步加快高烈度區地區的減隔震“強制性”要求,國家已經將《建設工程抗震管理條例
》已列入2020國務院立法計劃,預計年底或2021年初落地概率極大。屆時將極大的推動我國減隔震技術的應用范圍和應用規模。
我國減隔震市場空間巨大,百億規??善?/p>
數據顯示,我國地震設防區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60%。2019年全國房屋建筑施工面積約35.32億平方米,則粗略估計地震防區內新開工面積約為21.19億平方米。未來隨著《建設工程抗震管理條例》的落地實施,我國減隔震應用范圍和應用規模將不斷擴大,假設隔震應用單位造價約100元/平,按照2019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積假設,當地震設防區減隔震應用滲透達1%時,則減隔震市場規??蛇_22億元;滲透率達5%時,規??蛇_106億元;滲透率達10%時,規??蛇_219億元,行業空間巨大。
此外,隨著減隔震行業的快速發展,《建設工程抗震管理條例》強制范圍外應用,如LNG、商業地產、IDC也將擴大影響,加之隨著我國基礎設施補短板和LNG等公共建筑類別抗震設計需求剛性,未來減隔震應用前景非常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