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嚴格的說山東在地震帶上,1969年渤海大震后,山東的地震工作者經過新的實踐活動,到1977年提出了5條地震帶:聊城――蘭考地震帶;郯城――渤海地震帶;即墨――威海地震帶;臨朐――惠民地震帶;臨沂――濟寧地震帶。同時對山東未來百年圈定出12個地震危險區:
1.郯城-新沂(江蘇省),預測震級8,震中烈度≥十;
2.平原-高唐,預測震級7,震中烈度九;
3.臨朐-益都,預測震級6 ,震中烈度八;
4.蓬萊-黃縣,預測震級6 ,震中烈度八;
5.范縣(河南省)-觀城(莘縣),預測震級6 ,震中烈度八;
6.成武-曹縣,預測震級6 ,震中烈度八;
7.菏澤-東明,預測震級5.5,震中烈度七;
8.曲阜-鄒縣,預測震級5.5,震中烈度七;
9.萊蕪-口鎮(萊蕪縣),預測震級5.5,震中烈度七;
10.煙臺-牟平,預測震級5.5 ,震中烈度七;
11.陵縣-德平(臨邑縣),預測震級5.5,震中烈度七;
12.下泊頭(無棣縣),預測震級 5.5 ,震中烈度七。
公元1668年7月25日晚(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山東郯城發生了一次毀滅性特大地震,我國華東、華北地區10余個省份410余縣,乃至朝鮮半島約500余種縣志、方志,碑文、詩文等對這次地震作了詳盡的記載,其中有破壞的記載達150余縣,是歷史上史料記載最為翔實豐富的特大地震。
這次地震受災最為嚴重的是今郯城、臨沂、臨沭交界一帶。據《康熙郯城縣志》記載,“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地震,有聲自西北來,一時樓房樹木皆前俯后仰,以頂至地者連二三次,逐一顛即傾,城樓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觀一時俱倒塌如平地,……其時地裂、泉涌,上噴二、三丈高,遍地流水,溝會皆盈,移時即化為烏有,人立地上如履圓石,輾轉搖晃,不能站立,勢時即陷,移時方定,閣邑震塌房屋約數十萬間,其地裂處或縫寬不可越,或深不敢視,其陷處皆如階級,有層次,裂縫兩岸皆有淤泥細沙,其所陷深淺闊狹形狀難以備述,真為曠古奇災”。另外,山東大部、江蘇、安徽北部等都遭受不同程度破壞。
此次地震是我國東部惟一一次8.5級地震,也是中國3次8.5級地震之一(另兩次為1920年12月16日寧夏海原8.5級地震及1950年11月18日西藏察隅8.5級地震),造成約5萬余人死亡。
山東處于地震多發地區,中部有郯廬斷裂帶,西部有聊考斷裂帶,北部有渤?!嗔褞В瑬|部是南黃海地震區,存在著發生中強以上地震的地質構造背景。上個世紀的100年間,山東共發生5級以上破壞性地震10次,平均每10年發生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