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隔震技術——減輕地震災害的工程措施

  • A+
所屬分類:減隔震百科

科學定義:結構減震控制技術俗稱減隔震技術,是減震技術與隔震技術的統稱。減震技術是在結構上設置耗能裝置,通過該裝置產生摩擦、變形消耗進入結構的地震能量,以減小主體結構的地震。

科學定義:結構減震控制技術俗稱減隔震技術,是減震技術與隔震技術的統稱。減震技術是在結構上設置耗能裝置,通過該裝置產生摩擦、變形消耗進入結構的地震能量,以減小主體結構的地震反應,從而避免結構產生破壞或倒塌,達到減震控制的目的。隔震是指在房屋底部或中間設置柔軟的隔震層,以隔離和消耗地震能量,減少輸入上部結構的地震能量,達到減震控制的目的。僅從效果上看,隔震技術比減震技術更有效。但是,隔震技術和減震技術各有其適用范圍,隔震技術不能取代減震技術。

實例:2013 年四川蘆山7 級地震,蘆山縣人民醫院門診樓為隔震建筑,震后結構基本完好,設備正常使用,在抗震救災中發揮重要作用。醫院其它建筑破壞嚴重無法使用。

減隔震技術的快速發展始于20 世紀60 年代。20 世紀60 年代中后期,新西蘭、日本、美國等多地震國家對隔震技術開展深入、系統的理論和試驗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成果。70 年代,新西蘭率先開發出鉛芯疊層橡膠支座,大大推動了隔震技術的實用化進程。到20 世紀90 年代,全世界至少有30 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基礎隔震”技術的研究,并在美、日、法、新、震”建筑物。1994 年洛杉磯地震,采用建筑隔震技術的USC 大學醫院功能基本完好;1995 年日本阪神地震中,采用橡膠支座隔震的建筑,經受住地震的考驗,隔震性能良好,此后建筑隔震技術相繼寫入各國抗震規范,應用數量大幅度增加,其中80% 以上采用疊層隔震橡膠支座。日本是目前隔震建筑最多、技術最成熟的國家,其最高的隔震建筑高177 米。2011 年3 月11 日9.0 級東日本大地震中,隔震房屋以及室內儀器設備沒有損壞,表現出優異的抗震性能。

我國最早的隔震建筑是1993 年由周福霖院士設計建造的汕頭陵海路八層框架結構商住樓。1994 年5 月,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權威專家將這個隔震居民樓的建成譽為“世界建筑隔震技術發展的第三個里程碑”。2000 年建設部頒布了行業標準《建筑隔震橡膠支座》;2001 年,建筑隔震與消能減震技術寫入國標《建筑抗震設計規范》,標志著隔震消能技術在我國的成熟發展;2006 年以后相繼頒布國標《橡膠支座 第一部分:隔震橡膠支座試驗方法》、《橡膠支座 第2 部分橋梁隔震橡膠支座》、《橡膠支座 第3 部分: 建筑隔震橡膠支座》、《橡膠支座 第4 部分 普通橡膠支座》,上述標準的頒布規范了建筑隔震技術的設計、生產和檢驗。

到目前為止,建筑隔震技術已較廣泛地應用于云南、江蘇、山西、北京、四川、廣東、甘肅青海等省市,已建成隔震建筑3000 多棟。云南是我國建筑隔震技術應用范圍最廣的地區,建成隔震建筑超過2000 棟。標志性建筑有2008 年開始建造的全球做大單體隔震建筑昆明新機場航站樓,面積達56 萬平方米,工程采用了復雜的混合減隔震技術和先進的性能設計理念,開發了大型復雜結構隔震使用的新型橡膠隔震支座,創新了安裝方法,首次實現了對隔震支座的安裝更換,首次建立了完善的監測系統對隔震層進行監測。2013 年開始建造的玉溪公租房11 棟31 層隔震建筑,樓高90 米,成為我國最高的隔震建筑群。這標志著我國在高層建筑隔震技術研究和應用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自2007 年云南省人民政府相繼出臺一系列規范性文件,要求在全省范圍內大力推廣減隔震技術應用,同時要求對減隔震產業發展給予政策和資金扶持。2014 年云南省政府將《云南省減隔震建筑工程建設管理規定》納入政府立法計劃,以加強減隔震建筑工程質量安全管理,有序推進建筑工程減隔震技術的推廣應用,起到了較好的示范作用。

國為減隔震招商
kdmin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